top of page



不跨界 不成活 — 香港舞蹈團以「變」推動藝術發展
「從事藝術,又怎能安於現狀呢?」對許多人來說,要行多一步,便是踏出自己的安全區,但對於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來說,不安於現狀、尋求跨界發展,本身就是香港舞蹈團的常態,踏多一步,反而是他們藝術創作的「安全區域」。
38 次查看
0 則留言


殯儀統籌師 VS 婚禮統籌師
一個是記念逝者的喪禮,一個是慶祝新人的婚禮,兩者目的截然不同,但都是大家很重視的事情。有人說兩者都是做給人看的儀式,但儀式背後的意義何在?相信這沒有比辦這一白、一紅的統籌師更了解當中的意義。
74 次查看
0 則留言


在石屎森林中畫出城市綠洲
位於太子金魚街旁樓齡達59年的舊樓「長寧大廈」在進行外牆翻新後,外牆變成一幅城市森林壁畫,隨即吸引了不少人打卡,成為太子新地標。
27 次查看
0 則留言


幼兒教育服務「生活學習」—孩子登上昂平高原探索 展開「生活學習」之旅
機構幼兒學校相信學習源自生活,多年來以「生活學習」為學校課程的核心,讓孩子從中學習。幾歲小人兒在學校會學習自理與照顧生命,也有機會烹調料理、登上高山等。在過程中,老師會盡量少干預,孩子就算遇上挫敗,也會透過反復嘗試,找尋解決方法。孩子因而變得更勇於嘗試,並懂得朝着興趣自主學習。
17 次查看
0 則留言


「快樂院舍」計劃—推動「快樂院舍」文化 讓長者的笑容每天都增多
機構長者服務團隊一直秉持「人本自立」的理念推行服務,近來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務隊以當中的「勤運動」和「衡飲食」元素介入服務,在院舍引入「耆毅挑戰360」(低結構歷奇運動)及精緻軟餐,致力推動建立「快樂院舍」文化,冀盼為居住在院舍的長者帶來多點笑容。
42 次查看
0 則留言


有了支持,忍痛也是一種修練
社區組織協會成立了由18位屬邊緣社群隊員組成的跑隊,成員包括無家者、前無家者、精神復原人士等邊緣群組,由2024年10月起每周定期訓練,準備今年出戰渣打馬拉松10公里賽跑。跑隊今年參賽的也是一場慈善跑,正進行籌款活動,籌得的款項將為更生人士、貧窮兒童分別提供就業及學業輔導服務。
56 次查看
0 則留言


助人之路 從來不能一步登天
「廟街神父」胡頌恆來港38年,致力服務社區。訪問的這一天,記者跟在他身後,看見他和街坊寒暄、打招呼,他記得哪一個街角有哪一位露宿者,哪一個角落寄居了吸毒者,還認識社區中許多願意出一分力的街坊好友。神父為服務社區所走的每一步都有不同面向和嘗試,目的都是援助弱勢社群,獻上溫暖和祝福。
30 次查看
0 則留言


隔代斜桿族
現在不少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專一職業的工作模式,而選擇有多重職業及身分的生活,斜槓族所取的是一種多重事業的路向。然而,在六、七十年代香港尚未經濟起飛之時,身兼多職卻是為了養妻活兒而情非得已的景況。
61 次查看
0 則留言


賽馬會照顧者中心—從評估開始了解照顧者的需要
「以老護老」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更不時出現護老者發生意外或悲劇的新聞。怎樣對這一班護老者作出支援,減輕他們的壓力,成為社會非常重視的議題,也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機構的長者服務因應社會人口結構的改變,已將社區護老者支援視為重點服務之一。
53 次查看
0 則留言


Carman—走過一條條彎路,才真正認識自己
這一篇的受訪者Carman,曾經長期沒有穩定的工作,在擇業生涯中持續左試右試,甚至連收數公司職員都試過,又曾經停工去泰國生活。就這樣,Carman前後花了近十年,才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職業。驀然回首,Carman看似走了無數彎路,但也正正因為走過這一條條彎路,她才能真切地認識自己。
102 次查看
0 則留言


AA—快人一步,敢為天下先
你沒有聽過糖水雄這間糖水鋪的名字?你知不知道在佐敦的八文樓中有這間小店?那麼,你有沒有品嚐過以下幾款創新食品?
59 次查看
0 則留言


陳恩碩—因為好勝所以無畏
三歲成為小演員、十五歲執導音樂劇、成年後自建主場劇院,開展長壽劇計劃……陳恩碩(Tom)的每一步都跳出框框,讓人意想不到。活躍於音樂劇場的他,就是初生之犢的最佳代言,以理性而無畏,還有不服輸的精神,征服了每一個觀眾。在掌聲之中,他邁着無畏的步伐,個人的故事和舞台一樣炫目。
55 次查看
0 則留言


黃綺琳—年少輕狂追逐填詞夢
電影《填詞L》曾在香港掀起熱話,講述一個少女鍥而不捨想成為專業填詞人,卻沒有成功的故事。在電影《填詞L》片尾出現了一幕讓觀眾感到震憾的畫面——向上滾動的製作人員名單中,十多首電影歌曲的填詞人,都是黃綺琳這個名字。黃綺琳(Norris)正是《填詞L》故事背後的主人翁,也是該電影的編
86 次查看
0 則留言


「健康拆焦」中醫青少年情緒健康社區支援計劃— 中學生的自白:走過自殺邊緣 只盼有人能傾聽心底話
中二那年,從小受母親嚴厲管教的Oscar頭一遭泛起自殺的念頭。
每晚飯桌上總會放置計時器,因為媽媽規定晚飯要在20分鐘內吃完。「嗶嗶嗶……」計時器像往常般準時響起,Oscar還未把晚飯吃完,媽媽不由分說就氣沖沖地收起他的碗碟,繼而連珠炮發。
70 次查看
0 則留言


陳葒—路長漫漫 任重道遠
陳葒在大學畢業後即獻身教育工作,在還十分年青時已被擢升為校長,本來平步青雲前途一片光明,但當教育生態的大趨勢有違其教育理想與信念時,他於41歲之齡毅然辭去校長職務,成立了「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組織一班和自己有相同教育理念的人一起去匡扶弱勢學生。
124 次查看
0 則留言


金齡薈—深水埗的隔籬鄰舍
不知大家對自己的鄰居有多少認識呢?雖然人人都說「遠親不如近鄰」,但不少人都對自己的隔籬鄰舍不太認識,甚至素未謀面,難以做到守望相助,近鄰變得比遠親更「遠」。2022年起,金齡薈獲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劃支持,連續兩年推行社區計劃......
181 次查看
0 則留言


開拓香港公園的想像
公園可以是一個充滿想像的空間,奈何本地不少公園都是一式一樣。近年有些團體卻以不一樣的方式建造公園,開拓對本地公園的想像。
184 次查看
0 則留言


曾志成—從自我達成到成就他人
曾志成(John)於2009年成功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成為第四位成功攀登的香港人。2010年,《信念》訪問了當時已有十多年攀山領隊經驗的John,他道出了在2007年的一次嚴重意外,以及團隊精神在攀山運動中的重要性。
296 次查看
0 則留言


樂聚軒—一盒飯的力量
近年食品價格升幅更遠超通脹水平,對基層打工仔及長者而言,得到兩餐溫飽變得困難,甚至是奢侈。「我有時為了方便,午餐求求其其吃個麵包頂肚就算。」77歲的阿二和不少葵涌區基層街坊一樣,兩餐慳得就慳。後來,阿二得到樂聚軒「『樂心樂餸』社區互助支援計劃」幫助,不再需要為兩餐煩惱。
112 次查看
0 則留言


海星—與學生一起在自然中成長
2007年,葉頌昇(海星)做了一個創舉——開設了全港首間自然學校「鄉師自然學校」。這間學校以「自然.人本.自主」為理念,在這裏學生上課睏了可以起身走走,可以赤足在操場上奔跑,可以每天與大自然近距離接觸……而他們的校規(稱為「生活公約」),還是由師生共同在「生活會議」上訂立的。
95 次查看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