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天展浪浪及動物義工」計劃——外展青少年與流浪狗的相互療癒
「牠們接收不到愛,就跟我一樣,但我覺得我可以給牠們愛。」20歲的星星語氣平靜卻堅定地說。三年前,她因家庭關係疏離、遭受朋友欺凌,對人失去信任。如今,她成為「天展浪浪及動物義工」計劃的核心成員,不僅帶領其他年輕人照顧流浪狗,更在過程中重建對人的信任。


我們對味道的堅持
人一生中,從童年的一顆糖果,到年老時的一盅兩件,每一道菜餚都不只是果腹,更是連結記憶與情感的橋樑。味道,可以讓我們記起昔日的時光,給予人最後的慰藉。
「權發小廚」以優質平價的兩餸飯打響名堂,每日供應逾30款菜式且定期輪換,一到繁忙時間就大排長龍,目前在香港已有五間店舖。老闆吳偉權認為兩餸飯性價比高,是一種適合香港快速生活節奏的飲食文化。
而對「軟餐俠」Queenie而言,食物是生命故事的主角。從照顧她的婆婆,到服務無數長者,她始終堅信品嚐到好味道,不僅是健康的需求,更是人之為人的尊嚴。


海邊酒家的風雨人生
在西貢布袋澳的發記海鮮酒家營業已超過五十年,三代人經歷了海邊生活的變遷。作為一家典型的海邊酒家,其成敗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天氣。天氣好,生意興隆;天氣惡劣,收入驟減。布嘉榮作為第三代傳人,他幫酒家申請補貼,又嘗試和遊艇公司合作,就是不想「睇天做人」,而是更積極地在風雨中謀求出路。


義工林宗祐——成為社工同行伙伴 為長者中心注入新點子
「BB,你今日又嚟啦?」、「BB!今日玩咩啊?」走進馬鞍山長者地區中心,此起彼落的呼喚聲不絕於耳。被喚作「BB」的,是今年71歲的中心義工林宗祐。這個暱稱源自他早年參與認知障礙症義工服務時,為了讓長者更容易記住他而取的別名。如今,這個名字已成為拉近與中心「老友記」距離的親切稱呼。


極端天氣下的智慧與謙卑
梁榮武,香港著名氣象學家,前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長,於2011年退休。早年他與李偉才於1987年以第一代「天氣先生」身份在亞洲電視報道天氣,與林超英合稱「天文台三子」,開創香港電視氣象專業報道先河。2009年晉升助理台長。退休後,他仍活躍於媒體,擔任「350香港」及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每逢極端天氣事件,媒體都爭相訪問他,令他成為市民了解天氣與氣候的重要渠道。


守望精神下的救援之路
鄭偉軒(Anson)於2021年創立「香港守望者服務團」——一隊民間搜救與急救隊伍,短短數年從山野搜救到動物急救,總在惡劣天氣裡堅守崗位,守望人與動物的安全。


在烈日與暴雨間 守護城市
你記得在街道上擦身而過的那些身影嗎?每一位街道清潔工都需在戶外工作十分辛苦,但大家有仔細了解過他們的工作,觀察過他們的臉容嗎?街道上的清潔工,汗水總是滲透了制服,臉上寫滿了風霜。每當陽光最毒辣時,他們總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只為阻擋那灼人的熱浪;而當黑雨剛過,他們又需要在第一時間出現在街頭,清理堆積的落葉與垃圾。他們在風雨中上班,默默觀察天色,讓城市繼續運轉。


為「看不見」的不適切住房困境帶來曙光
劏房是香港備受關注的住屋問題,若將鏡頭聚焦北區,其實還存在不少未被廣泛注意的不適切住房,如天台屋、寮屋、鐵皮屋等。在這些不適切住房中,住着許多像阿玲這樣的家庭,他們的故事鮮為人知。
這些家庭因收入有限、社交網絡狹小,往往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北區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注意到這些「看不見」的困境,透過全面的支援服務,讓這些家庭在幽暗的斗室中找到前行的亮光。


不獨親其親緊記被留下來的人
近年在移民潮下,有許多社會問題備受關注。而留下來的人成為「留守一派」,其中的一班長者怎樣面對他們其後的生活?當他們成為社會議題中的雙老家庭或是獨居長者,地區的支援又是否足夠?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個個「蝦家庭」在社區中燃亮了溫暖的燈光,聚首了一班沒有血緣、不同姓氏的人,他們互相關心、在佳節中相聚噓寒問暖,讓曾經滿佈淚水的臉重現笑顏。


生命和熱誠的花火
堅持與放下,是人生中最需要學習的課堂。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一個代表着小眾愛好(手油模型)的課室之中,已離開大家的模型導師糊Sir,和他的學生Samuel,一同描繪出獨特的一堂生命課堂。這是關於堅持、熱誠、傳承和放下的一堂課,也讓一項小眾的活動,在社區綻放璀璨的光芒。


讓芭蕾舞進入人的內心深處
Gravity Ballet 芭蕾舞學院由台灣資深舞者俞孟君老師(Miss Eve Yu)於2009年成立,是全港首間專為成人而設的專業芭蕾舞學院,提供由零基礎入門至專業級別成人芭蕾舞課程,致力推廣芭蕾藝術,讓每一位熱愛舞蹈的成年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實現他們的夢想。


保育老舖令香港更似香港
Ian說:「現在的香港越來越不似香港,香港自身的特色不斷消失,守護老舖不是懷舊,而是保育香港文化。文化塑造人們的生活,並且建立及鞏固身分認同,有了『香港人』才會有文化意義上的香港存在。」


玩具修復師 VS 古物修復師
今期我們找來兩位修復師,一位修復玩具,一位修復古物,談談他們的修復故事。在此之前,先讓大家對修復有一些基本的理解。


陪伴古洞長者過渡「不被看見」的搬遷困難
搬遷對玉蘭婆婆而言絕非易事,認路、搭乘升降機、開閘門等,在常人眼中看似平常,但對習慣居住鄉郊又目不識丁的百歲老人,都是需要重新學習的課題。扎根古洞多年的靈合長者健康中心,由最初支援古洞退休長者的身心健康,到注意到這些「不被看見」的搬遷需要,深知這些轉變對長者造成的困難,決意陪伴他們走過這段過渡期。


不跨界 不成活 — 香港舞蹈團以「變」推動藝術發展
「從事藝術,又怎能安於現狀呢?」對許多人來說,要行多一步,便是踏出自己的安全區,但對於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來說,不安於現狀、尋求跨界發展,本身就是香港舞蹈團的常態,踏多一步,反而是他們藝術創作的「安全區域」。


殯儀統籌師 VS 婚禮統籌師
一個是記念逝者的喪禮,一個是慶祝新人的婚禮,兩者目的截然不同,但都是大家很重視的事情。有人說兩者都是做給人看的儀式,但儀式背後的意義何在?相信這沒有比辦這一白、一紅的統籌師更了解當中的意義。


在石屎森林中畫出城市綠洲
位於太子金魚街旁樓齡達59年的舊樓「長寧大廈」在進行外牆翻新後,外牆變成一幅城市森林壁畫,隨即吸引了不少人打卡,成為太子新地標。


幼兒教育服務「生活學習」—孩子登上昂平高原探索 展開「生活學習」之旅
機構幼兒學校相信學習源自生活,多年來以「生活學習」為學校課程的核心,讓孩子從中學習。幾歲小人兒在學校會學習自理與照顧生命,也有機會烹調料理、登上高山等。在過程中,老師會盡量少干預,孩子就算遇上挫敗,也會透過反復嘗試,找尋解決方法。孩子因而變得更勇於嘗試,並懂得朝着興趣自主學習。


「快樂院舍」計劃—推動「快樂院舍」文化 讓長者的笑容每天都增多
機構長者服務團隊一直秉持「人本自立」的理念推行服務,近來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務隊以當中的「勤運動」和「衡飲食」元素介入服務,在院舍引入「耆毅挑戰360」(低結構歷奇運動)及精緻軟餐,致力推動建立「快樂院舍」文化,冀盼為居住在院舍的長者帶來多點笑容。


有了支持,忍痛也是一種修練
社區組織協會成立了由18位屬邊緣社群隊員組成的跑隊,成員包括無家者、前無家者、精神復原人士等邊緣群組,由2024年10月起每周定期訓練,準備今年出戰渣打馬拉松10公里賽跑。跑隊今年參賽的也是一場慈善跑,正進行籌款活動,籌得的款項將為更生人士、貧窮兒童分別提供就業及學業輔導服務。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