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海邊酒家的風雨人生

  • elcsshk
  • 11月11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ree

採訪、撰文、攝影︰靜/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西貢布袋澳的發記海鮮酒家營業已超過五十年,三代人經歷了海邊生活的變遷。作為一家典型的海邊酒家,其成敗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天氣。天氣好,生意興隆;天氣惡劣,收入驟減。布嘉榮作為第三代傳人,他幫酒家申請補貼,又嘗試和遊艇公司合作,就是不想「睇天做人」,而是更積極地在風雨中謀求出路。


由海上到登岸

在發記海鮮酒家入口處,有一貼滿照片的牆壁,既展示了數代人的全家福,更有許多名人光顧的瞬間,見證着這家海鮮酒家走過的歲月。作為長孫同時為第三代的重要繼承人,布嘉榮選擇了家族使命而非個人發展,自詡為:「成條村最年輕的漁民」。


原本是讀西廚,主要在廚房工作的布嘉榮,有感於家族生意難請人,特別是廚房員工,便毅然回到這個從小長大的地方,也是供他上學讀書之處。「現在聘請廚師,可能做不滿兩三個月便離開,試問這樣的流失率怎樣保持食物質素?既然舖頭需要我,我便回來了。」


這家由布嘉榮爺爺創立的酒家最初僅供應簡單的粥粉麵飯。創業之初,一家人居住在漁船上,日積月累才有資本開設店舖。當年村內無便捷的車路可走,顧客大多需要步行或乘船前來。經營多年後,店舖規模雖已成形,但經營環境卻較往昔更為嚴峻。


靠海吃海?難!

「記得以往周末夜晚,特別是天氣晴朗的日子,食客總是要大排長龍,現在已很難有這樣的光景。」大家到布袋澳吃海鮮,多數是為了「貪新鮮」,但本地漁獲根本難以滿足市場需要,只能靠空運海鮮來應付需求。缺少了「本地」特色,自然也少了一份獨特之處。


布嘉榮坦言,他們至今仍會出海捕魚,但天氣狀況直接影響捕魚效率和產量。「天氣好的時候我們才敢出海,但即使天氣好,也不一定有收穫。」事實上在香港捕魚的漁獲不高,漁民出海捕撈並非總有收穫,加上各類受歡迎的海鮮有明顯的季節性,導致旺季時漁獲較多,淡季則可能空手而回,令他們難倚靠本地漁獲。布嘉榮說:「近年燃油價格持續攀升,再加上颱風季節增多,有時不出海反而能減少虧損。」事實上漁民還有許多開支,例如是漁船的維護、漁具的開支等,一張品質較佳的漁網便價值不菲。


「當本地漁獲難以穩定滿足需求,特別是在雨季和颱風季節,店內便主要依靠從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空運進口海鮮,這當然也增加了成本,但也是時代變遷下的一種趨勢。」布嘉榮解釋。



天氣莫測 靠天開飯

不管是臨海而開的酒家,還是水上的漁民,都極受天氣影響。漁民對風雨天有時卻是愛恨交織。「當風高浪急時,大家固然唔敢出海,但同一時間,海鮮又會特別好食、特別肥美。」布嘉榮無奈地說:「所以我們總是很矛盾,又愛又恨……又想大浪,又驚大浪。」


對於鄰近海灣的酒家來說,天氣不僅影響出海,更直接決定生意好壞。下雨天往往會使生意下降六七成,一天的營業額可能減少約十幾萬元。布嘉榮坦言:「我們做生意就是睇天食飯,天氣好,遊客就多;天氣差,黑色暴雨或熱帶氣旋警告,店裡幾乎空無一人。」


就像今年夏季,周末幾乎都在下雨和打風。由於布袋澳主要客源是水上活動人士,本應是旺季的夏天,生意卻未如理想。不過作為年輕一代,布嘉榮也積極尋求解決之道,比如與遊艇公司商談合作等。雖然這些計劃仍在籌備中,但顯然不願只是被動等待天氣轉好。


說起天氣,布嘉榮不忘分享他們的觀天之道:「漁民世世代代都有自己一套方法預測天氣變化。我爸爸常年出海,只要望一望天空,就能預知風雨將至。他跟我說,通常在落雨前會有陣特別涼的風,那風特別強而且陰陰涼涼。感受到這種風,就知道要開始執拾東西,做好準備。同時,天空的顏色也會改變,如果雲層慢慢向上擴散,就肯定快要落雨。這種天氣變化對我們舖頭的影響非常大,所以我們必須時刻留意。」



難忘山竹 水淹内堂

風雨固然會影響酒家的生意,但更要嚴陣以待的,是颱風天。布嘉榮指出,颱風來臨前,店家的防禦措施特別繁複:架起木地板以防浸泡、拆卸玻璃窗以防破裂、搬移冰箱與電器至安全位置,以及把店內的海鮮運往魚排以防沖走。不過若颱風遇上天文大潮,水位更可高過成人,店舖受浸風險大增。即使做足防護措施,仍難完全抵禦。布嘉榮說:「近年受災最嚴重的便是超強颱風山竹襲港,當時水淹至布袋澳廟口,我們把所有電器移至內堂,卻仍被淹沒,所有電器最終無一倖免,損失慘重。」


事實上在海邊做生意,的確宜有敬畏之心,布嘉榮指在山竹吹襲時,相鄰的一家海鮮酒家東主不相信颱風威力,沒有把店內的海鮮移往漁排,結果海鮮全數被沖走,損失了好幾萬元的貨品。布嘉榮指他們必須在未掛8號風球前就完成所有防風措施,通常在8號風球未掛上時便要停止營業做好準備,然後就只能望着海邊,等候海洋的判決。「如果真的水浸,我們也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大風大浪淹沒所有,因為在風雨之中,我們已不能冒險再作任何行動。」


他更向我們分享了一次令人心驚的經歷:「我常跟父親一起出海捕魚。有一次天氣突變,父親在急忙收網時,因為網具特別重,他過度用力導致呼吸困難,突然就暈倒了。我當時還小,嚇得六神無主,立刻聯絡了姑姑,告訴她父親情況不對,她立即開船趕來救援。這次經歷讓我明白,惡劣天氣下的海上作業至少需要兩人相互照應。」



海邊生活的哲學

又經歷一個風季,每當發記面對天氣與市況的雙重壓力,經營策略只能一再調整:根據客流減少進貨量,縮減人手規模,由昔日十幾二十人縮減至約十一、二人。遇上嚴重風災時,他們也已清楚情況,會按規定申請政府補貼與賠償。布嘉榮回憶,童年時聽聞掛風球,總覺得十分高興,因為這意味着放假與歡樂,他當時並未意識到家人要為颱風做這麼多準備。如今,他已成為酒家的一分子,明白對海邊經營者而言,每一次風災都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甚至是一場聽天由命的豪賭。


他們未雨綢繆,但最終還是「聽天由命」。不過晴雨有時,生活仍須繼續。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