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我們對味道的堅持

  • elcsshk
  • 11月11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ree

採訪、撰文:周淑屏 / 攝影:Forrest /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人一生中,從童年的一顆糖果,到年老時的一盅兩件,每一道菜餚都不只是果腹,更是連結記憶與情感的橋樑。味道,可以讓我們記起昔日的時光,給予人最後的慰藉。


「權發小廚」以優質平價的兩餸飯打響名堂,每日供應逾30款菜式且定期輪換,一到繁忙時間就大排長龍,目前在香港已有五間店舖。老闆吳偉權認為兩餸飯性價比高,是一種適合香港快速生活節奏的飲食文化。


而對「軟餐俠」Queenie而言,食物是生命故事的主角。從照顧她的婆婆,到服務無數長者,她始終堅信品嚐到好味道,不僅是健康的需求,更是人之為人的尊嚴。


軟餐俠Queenie


與「食」結緣

Queenie Man(文慧妍)本來從事品牌策略工作近十年,於 7 年前毅然加入「文化村 Culture Homes」工作,更於 2019 年成立社企 The Project Futurus,希望透過社區服務、教育、義工服務、倡議,探索樂齡未來。The Project Futurus的首個項目讓大眾認識和關注老人及病人吞嚥困難的問題,她cosplay化身「軟餐俠」,用輕鬆的手法去推廣「軟餐」。至於她如何與長者服務和推廣軟餐結緣,原來跟她的個人經歷有關。


Queenie的婆婆對飲食極其講究,只信任自己的廚藝,她常嫌外頭的餐館「不合口味」,這份對食物的堅持,深深烙印在Queenie的記憶裡。及後,婆婆漸漸年老需要入住安老院,雖然她每週都會接婆婆去飲茶,婆婆亦十分期待這種快樂。但在生命最後三個月裡,婆婆卻逐漸拒絕進食,只肯喝水,直到她離世。因此,Queenie心裡始終有一份遺憾,要是婆婆在最後的日子裡,還能嚐到自己喜歡的味道,她或許會走得更安心。


也因如此,她開始思考「食物」對生命的意義。可說是機緣巧合,她的婆婆住在文化村安老院 5 年,原來管理安老院的,正是她的中學同學。後來受到這位同學和她家人的託付,Queenie就着手為品牌重新定位,踏入了長者服務的領域,並在2018年到海外考察取經。




對「味」的執着

「軟餐」的概念來自日本,是介護食及照護食的一種,為吞嚥困難人士提供健康安全的飲食方案,會製作一些軟滑的食物給有吞嚥困難人士進食。日本「軟餐」發展多年,甚至連繁複的懷石料理,也能被轉化成色香味俱全的版本。每位長者用餐時,平均有三十五件餐具相伴,有專人悉心照料。那份嚴謹、執着,讓進食不僅僅是維持生命,更是保有尊嚴的事情。


這些見聞令Queenie心裡泛起疑問:香港號稱「美食之都」,為何吞嚥困難者卻幾乎沒有選擇?當時,許多長者只能吃沒有味道的三色糊仔,吃這些糊仔令人沒有食慾,更談不上快樂。於是她立下心願——要讓有需要的人也能享受到色香味俱全的餐點,讓「吃」不再只是無奈的忍受,而是能夠留住美好時光的過程。


考察回港後,她成立了「軟餐俠」銀髮族飲食平台,希望透過推廣軟餐文化,令一班有吞嚥困難的長者可以吃到賣相精緻的食物,可以活得有尊嚴和有選擇。




以「味」相投

於 2020 年疫情期間,她構思了社區計劃「流動五感大茶樓」,把茶樓的熱鬧氛圍搬進院舍,把點心的香氣與茶樓的情懷帶回老人家身邊,希望藉此喚醒患有腦退化症長者的身體記憶,提升食慾。Queenie和團隊打造了「行動茶樓」:龍鳳大禮堂的佈景、傳統桌布、餐具、點心車、穿旗袍的女侍應,甚至連茶樓的點心紙也一一還原。這些細節,讓老人家彷彿回到昔日的茶樓時光。


在品嚐美味的軟餐點心後,有長者感動得流淚,有人握着她的手連聲道謝,有人甚至遞上一張百元鈔票,說:「生意興隆,下次我還要來幫襯!」這些真摯的回饋和老人家臉上久違了的笑容,令Queenie怎樣也忘不了。至今,他們已經舉辦超過一百五十場「五感大茶樓」。


對「吃」的要求

據政府統計處公布的人口普查數據,2021年本港65歲或以上長者的人口佔比達到20.5%,並且進入「老齡社會」,到2040年,推算估計長者的人口更達至30%。Queenie指出人類正邁向前所未有的長壽時代,這不僅是醫療的進步,更是對「如何生活、如何善終」的新挑戰。


她始終相信,老齡化並不是負擔,而是一個充滿故事性的課題。傳統上,社會往往將年老與衰退畫上等號,但她認為,老年同樣可以優雅、專業、有尊嚴。推動「軟餐」,便是她實踐尊重的一步——尊重長者的選擇,尊重他們的味覺與情感,並在安全、合適的質感中,讓餐桌重新成為愉快的社交場所。對她而言,色、香、味的執着,不只是滿足口腹之慾,而是對生活質素的尊重與追求。



讓「吃」更上層樓

如今,越來越多餐廳與飯店開始提供軟餐服務。Queenie的機構也積極培訓廚師與員工,希望有一天,任何一家餐館的餐牌上,都能輕易找到適合吞嚥困難者的選項。她的夢想是,軟餐不再局限於院舍,而是能走進家庭、走進社區。除了為照顧者開辦培訓班,她更希望有朝一日,在超級市場也能買到便捷、美味的軟餐。


目前,香港約有七百多間安老院,當中七成為非資助機構,難以提供完整的軟餐服務。然而,約六成長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吞嚥困難。這龐大的需求,讓她更致力於令軟餐普及化、令價格更親民,令更多長者能重新找回「吃」的喜悅。


軟餐製作過程

權發小廚吳偉權

ree
與「食」結緣

從小,吳偉權便與「食」結下不解之緣。父親在灣仔賣魚,他常常跟着送貨,早早學會了賺錢的重要性。十四歲時,他開始推着手推車賣水果,最高紀錄一天賺到八百元,那時工人的月薪僅一千二到一千三百元。他懂得以大堆頭的生果吸引顧客,流量要快,還雇用同學幫忙,當時他月入已超過兩萬。


到了中三,他用積蓄開了第一間遊戲機中心,短短數年,他已擁有四間分店,每月收入可觀。待遊戲機中心的生意穩定下來,他覺得無聊,且認為自己該學一門手藝,就走去學西廚,到置地廣場一間西餐廳工作,但是頭幾個月也是每天由朝到晚洗鑊,根本學不到什麼,所以只做了三個月便離開了。


到二十出頭,他開始涉足餐飲業,從快餐店到中式飯店,他一步步探索,向大廚偷師學藝,對飲食與廚藝的熱忱,從未間斷。父親更為他的第一間飯店命名「權發」,因他的名字中有一個權字,而且渴望發達。


對「味」的執着

隨着飯店生意日漸穩定,他陸續開設了十一間酒樓。然而,疫情的到來令經營艱難,酒樓最終結業。對他而言,欠錢並不可怕,只要有借有還,就能坦然面對。


2020年,他開設的酒樓已開始賣兩餸飯,當時這在市場上並不多見。他親自掌廚,從下午三點炒到傍晚七點,力求每道菜色香味俱全。雖然疫情使大部分餐廳關閉,他依然相信,兩餸飯有它的市場價值。於是,他與合作夥伴在荃灣開設第一間兩餸飯店,雖然合作僅九個月即因與合伙人一言不合而告結束,但他並未氣餒,隨後又在油麻地舊義順燉奶的舖位設立自己的店面,憑着低廉租金和高標準的料理要求,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以「味」相投

營運兩餸飯店的過程,充滿了挑戰與汗水。他手持四斤多的大鑊炒菜,力道需均勻,火候必須恰到好處,這不只是技術,更考驗體力與魄力。每道餸菜,他都堅持色香味俱佳,適合顧客家中每個家庭成員的口味。黑醋骨、鯪魚球、釀蟹箝等,每一道都追求穩定的水準。


他指出一般兩餸飯店都面對食物質素不穩定的問題,餸菜這次烹調得好,下次不一定煮得好,而他們的成功之道是因為他堅持要有嚴謹指標,認為食物的質素穩定是最重要的。


這份堅持,吸引了眾多食客。最鼎盛的時期,店外排起三百多人的長龍,甚至延伸至地鐵站。有些客人會在過時過節甚至農曆新年在他的店裏買餸菜回家,和家人歡度佳節;也有人買去和親朋好友聚餐,分享美食。他笑言,顧客不只是來買飯,而是尋找「家的味道」——一份穩定而真誠的美味。




對「吃」的要求

對他而言,烹調餸菜不只是工作,更是一種尊重。每天從早上十時多忙到晚上九、十時,他對食材、火候、出餐速度均要求嚴格。他使用與大酒樓相同的上乘食材,但追求薄利多銷,確保每位顧客都能吃到美味。


他形容,當時經營這間兩餸飯店,簡直是「搏命」般辛苦。光是要炒十多斤的西蘭花,就只能靠他自己一個人,用一口四斤多重的大鑊來處理。要掌握力度,令鑊氣能夠平均滲透,實在非常困難,在在需要天分、力氣和魄力。


顧客來買飯,當然不是為了飯,而是為了餸菜,很多人會買餸菜回家和家人一起吃,所以對味道的要求很高。如果餸菜不好吃,買回去還可能被媽媽責備,而且一家人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要做到餸菜味道佳、能迎合全家人,才算真正成功。


日本、韓國等地的遊客慕名而來,外國媒體亦多次報道,權發的成功可說得來不易。吳偉權對兩餸飯有敏銳的直覺,不斷推出新菜式,有空時會到各特色食肆品嚐佳餚,尋找兼具賣相、味道和鑊氣的菜餚。他對「吃」的熱忱,源自對品質的尊重,也源自想讓每位顧客滿足的心。


讓「吃」更上層樓

最近,他在尖沙咀開設了一間高檔兩餸飯店。有人或許認為兩餸飯是「窮人的恩物」,但他說,顧客不只是為了價格,而是為了高性價比與優質體驗。很多來光顧的客人,背的背包都是名牌,價值幾萬元。他認為兩餸飯並不是靠「平價」來吸引,而是靠「性價比高」──質素好、價錢合理,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那些衣着光鮮、注重品味的客人,也希望能在氣氛和環境較好的地方享用兩餸飯,這樣會顯得更專業、更體面。於是,他便開始經營這間稍微高檔一點的兩餸飯店。尖沙咀的這間權發小廚用餐環境雅緻,食物精緻,氣氛與品味並重,讓兩餸飯不再只是簡單的快餐,而是一種專業而溫暖的用餐體驗。


他和太太的願景,是希望全港十八區都有權發小廚,讓不同地區的人都能享用到這種講究質素的兩餸飯。他們相信,美味與尊重,是每位食客應得的權利;而一份用心烹調的餐點,能讓每個人感受到家的溫暖,也讓「吃」變得更有意義。


炒四季豆小菜製作過程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