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展浪浪及動物義工」計劃——外展青少年與流浪狗的相互療癒
- elcsshk
- 11月1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採訪、撰文:Charlotte / 攝影:Mandy、Charlotte /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牠們接收不到愛,就跟我一樣,但我覺得我可以給牠們愛。」20歲的星星語氣平靜卻堅定地說。三年前,她因家庭關係疏離、遭受朋友欺凌,對人失去信任。如今,她成為「天展浪浪及動物義工」計劃的核心成員,不僅帶領其他年輕人照顧流浪狗,更在過程中重建對人的信任
這項獲得「信.義賞禮」——最靈活創新獎,由天水圍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隊推動的動物義工計劃,至今已開展三年,招聚了20位年輕人參與。計劃透過流浪狗義工服務、照顧收容所動物等活動,讓年輕人在照料動物的過程中,也療癒自己被忽視的成長創傷。
與浪浪一樣 都對人有警惕
星星不喜歡她的家,她淡淡然道:「家人不會用心聽我說話,只會責罵我。」唸中學時,她想覓得一份歸屬感,跟朋友出去玩與喝酒,卻因誤會而遭到欺凌,讓她漸漸變得封閉。「我不敢再認識其他人,對所有人都失去信任。我覺得,世界只剩下我一個。」她害怕與人接觸,到青少年中心參加任何活動,都要先問清楚有誰參與,生怕遇到曾經傷害過她的人。
直至社工何慧賢(沙律)邀請她參加「浪浪義工」計劃,才一步步將她從低谷中拉出來。星星回憶最初參與流浪狗義工服務時,在山上看到一些身上有蝨、皮膚潰爛的瘦弱狗隻,心裏暗忖:「我為什麼要如此不開心呢?牠們比我更慘、更辛苦,沒有飯吃、沒有水喝,又沒有人照顧。」
這些被遺棄的流浪狗,一開始對這些年輕人很警惕,看到他們放下食物也不敢走近。星星覺得這跟她當時的狀態相似,都是缺乏安全感,時刻擔心外界會否帶來傷害。正是這種情感共鳴,讓星星更願意踏出一步,嘗試接觸這些弱小的生命,並盼望可以跟牠們分享一點愛。
以動物為媒介 打開青少年心扉
「天展浪浪及動物義工」計劃分為三大範疇:包括在流浮山山上放置糧食和水,供流浪狗充飢,同時讓年輕人透過觀察流浪狗的生活環境,反思生命價值;還有到動物收容所照顧狗隻,讓年輕人體驗生命可貴;以及定期照顧中心的蝦缸內的魚蝦,讓他們建立照顧者的角色。參加的年輕人來自不同背景,例如曾被欺凌、情緒受困或曾有濫藥習慣等。
社工沙律表示,計劃的初衷是透過青少年與動物建立關係,從而幫助他們重建自我價值及對人的信任。沙律本身也有養狗,深信動物能帶來無條件的愛,「年輕人,尤其經常流連街上的年青人,與家人、朋友或學校的關係可能很疏離。動物可以作為一個媒介,讓他們重新學習與人接觸和關懷,並感到治癒。」
從被需要到學會信任
參與計劃近一年後,星星從幾乎不與人交流,逐漸變成一位能帶領新義工的領袖。她開始願意信任別人,覺得自己真心對人好,別人也會以真心回報,因此學會主動關心他人。
這個轉變源自她感受到流浪狗回應她的善意,向她表達無形的愛。她尤其記得一隻叫「大佬」的流浪狗,從最初遠距離觀察他們這班義工,到後來會主動走近。甚至他們剛下車,牠就會走過來。星星覺得牠像是在感謝他們,這種無聲的回應,讓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連結。
沙律觀察到,許多參與計劃的青少年都與流浪動物有一種深刻的共鳴。「他們覺得自己同樣被遺棄、被邊緣化,無人理解。」而透過照顧動物,他們獲得一種「被需要」的感覺,再逐漸重建對人的信心。
她分享另一個案例:有一位來自離異家庭的女生,自小與父母沒有聯絡,由嫲嫲照顧長大。她非常能體會流浪狗隻得不到關愛的狀態,而在照顧牠們的過程中,找到一種新的價值和意義。她在照料有需要的狗狗的同時,也療癒了自己被遺棄的感覺。
為社區帶來的影響
這項計劃開拓了一種以動物為媒介的創新介入方式,成為外展青少年服務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此外,也實際影響了社區。沙律指出,流浪狗數量持續上升,不時有志願組織前來帶牠們做絕育手術,避免過度繁殖。而計劃義工定期在流浪狗隻熱點放置糧食和水,能增加狗隻對人類的信任,從而減少牠們被捕捉時逃跑或攻擊的情況,降低彼此受傷的機會。
這班青少年亦努力建構「浪浪友善社區」,例如當浪浪熱點受到汽油傾倒和垃圾傾瀉影響時,他們就將餵食地點轉移,減少食物和水源受到污染。他們也很願意分享自己的義工經歷,讓更多人關注動物議題,並吸引更多人參與中心的義工服務。
從被治癒到成為治癒者
訪問尾聲,星星談到沙律對她的影響:「她無條件地信任我,聽我說話,陪伴我成長。」她沉默了一會,續說:「就像我姐姐一樣。」她更希望將這份溫柔傳遞下去,「沙律給了我一個角色,讓我去照顧浪浪。我覺得我可以守護牠們,像沙律般溫柔地陪伴我們這些青少年,學習做一個好姐姐。」
沙律則期盼計劃能延續,招募更多年輕人參與,讓他們都能被認同及肯定自身的價值。同時,也盼望能建立人與動物共存的友善社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