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芭蕾舞進入人的內心深處
- elcsshk
- 7月9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採訪、撰文︰周淑屏/ 攝影︰Mandy /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Gravity Ballet 芭蕾舞學院由台灣資深舞者俞孟君老師(Miss Eve Yu)於2009年成立,是全港首間專為成人而設的專業芭蕾舞學院,提供由零基礎入門至專業級別成人芭蕾舞課程,致力推廣芭蕾藝術,讓每一位熱愛舞蹈的成年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實現他們的夢想。
EVE從九歲開始學習芭蕾舞,高中時加入了學校的舞蹈班,之後考入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後,她曾在舞團工作,也投身於藝術教育領域。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她漸漸感到作為一名舞者與舞蹈老師的生涯似乎進入了停滯期。
這時,一位在香港演藝學院任教的老師鼓勵她:「不如來香港走走看看。」於是她踏上了香港的旅程。因為對舞蹈的熱愛與持續學習的渴望,她希望能在香港進修芭蕾舞課程。然而,她發現當時香港很難找到適合成人學習芭蕾的課程,於是萌生了自己開班授課的念頭。
一開始,她在太子的一間工業大廈借用課室,舉辦第一堂芭蕾舞課程,當天只有四位學生參加。儘管人數不多,但這次經驗提升了她開辦舞蹈學校的信心。隨後,她在深水埗的一棟大廈內開班授徒;2012年,更於尖沙咀設立了校舍。
堅持教授成年人舞蹈
至於她為什麼選擇專注教授成人芭蕾舞,而非兒童課程,她指出原因是:教小朋友不僅要面對他們的父母,還要為孩子們的未來規劃而煩惱。一旦進入青春期,孩子們的心理變化更多,挑戰也隨之增加。相比之下,教成年人單純得多——他們是自己選擇走進舞蹈教室的,為了興趣、為了健康、為了找回自信。她看着這些學員從一開始的羞澀與生疏,到慢慢跳得穩健、找到對舞蹈的熱情,這樣的轉變,讓她感到無比滿足。
雖然也曾有不少人勸她開設兒童芭蕾舞班,並引入皇家舞蹈學院的考試體系,但她始終堅持自己的教學定位。她認為若同時兼顧兒童與成人課程,很難真正做好。相較之下,她對成人學習芭蕾的處境與心理更能感同身受——壓力來自工作、婚姻、育兒等人生階段的轉變,但她相信,真正熱愛舞蹈的人,是無法與舞蹈分開的;只要還有能力,他們就會繼續跳下去。
她希望能提供一個溫暖、舒適的空間,讓成年人也能安心地學習芭蕾舞。她說:「越是熱愛舞蹈的人,越不能沒有舞蹈。」這是她的信念。
她的學生中,年紀最大的已經76歲。這位女士從62歲才開始學芭蕾舞,雖然年紀漸長,膝蓋和腰部也承受着跳舞帶來的壓力與疼痛,但她仍堅持練習。她說:「如果不動,身體會老得更快。而且,沒有舞蹈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芭蕾舞讓她重新找到快樂。還有一位男學生,從2008年開始學習芭蕾舞,至今依然每週風雨不改地來上課。這些學生的堅持與熱情,是她繼續教學的最大動力。
讓學校成為學生的家
2017年,她剛好在生完孩子後坐月子,必須在家裡休養一個月。那段時間她因為無法外出,感到有些無聊,便開始瀏覽樓宇租售的廣告。當時尖沙咀的舞蹈學校空間略顯擁擠,天花板高度不足,限制了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跳躍等動作。就在這時,她發現了中環有一個地方——地點便利、空間寬敞、採光明亮,讓她眼前一亮。於是,她決定在中環開設第二間舞蹈工作室。
中環校區的午間時段也吸引不少上班族來上課。她說:「香港人真的很努力,有些人中午抽空練舞,是想為自己留下一點時間,讓身心喘口氣。」她一直希望能提供一個舒適、溫暖的學習空間,讓更多人接觸芭蕾舞。她相信,舞蹈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她希望學生來到學校,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她也觀察到,市面上有些成人芭蕾課收費頗高,讓不少人卻步,因此她堅持收取平實的費用——一堂課只需180元,學生就可以在尖沙咀或中環任選地點上課。她笑說,自己不是一個「物慾很強」的人,有合理的收入就很滿足了。她的目標不是賺很多錢,而是希望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芭蕾舞,讓跳舞不是高不可攀。
與學生互動充滿樂趣
談到經營上的壓力,她坦言:「最難的其實是人的管理。」跳舞本身是單純的事情,做自己喜歡的事,不會痛苦。經營舞蹈學校最艱難的時期,莫過於疫情最嚴重的那幾年。因為政府政策與疫情肆虐,舞蹈課程無法穩定開辦,長達兩年的時間只能斷斷續續地營運。高昂的租金壓力讓她感到喘不過氣,雖然有申請政府的防疫基金,但實際上的幫助有限。當時她也曾試行線上課程,但大多數學生家中空間狹小,難以自由舞動,學習效果自然不理想。
艱難的時刻捱過了,她與學生之間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許多學生不只是來學跳舞,也成了她的朋友,有些表現出色的學員甚至成為了學校的老師。
她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充滿趣味,EVE自己本身很愛玩,例如在萬聖節時會與學生一起變裝參加活動,打成一片。她形容香港的學生雖然不像台灣學生那樣從小接觸各種舞蹈形式,但在訓練上卻非常有紀律。對於需要規律和準確性的芭蕾舞動作,他們總是努力做到最好,這讓她非常欣賞。
極具創意的舞蹈編排
在2010至2012年間,當時香港的舞蹈比賽並不多。她帶領學生參加了「全港公開舞蹈比賽」,以融合中國風格的群舞作品參賽,並獲得了銅獎。評審讚賞他們的編舞創意十足,但也指出基本功仍需加強。
當時他們參加的是「公開組」,只要年滿16歲即可參賽。他們學校參與比賽的多是成年舞者,而其他隊的參加者大多是剛滿16歲、自小已接觸芭蕾舞的青少年。能在這樣的情況下奪得銅獎,對他們來說已是一項不小的成就。
她說 : 比賽中常見的作品大多是經典的《天鵝湖》或《胡桃夾子》等,大家比較守規矩、創意較少。而她總喜歡天馬行空地構思編舞,有時題材奇特,有時風格大膽,評審甚至說:「一看就知道是你編的!」這讓她感到非常開心,因為能夠創造獨特風格,對她來說就是最大的肯定。
此後每年,她都會為比賽創作全新的作品,舞團的成績也逐年進步,從銀獎、金獎,到後來奪得「最佳演出獎」。早期比賽幾乎所有學生都能參與,但隨着對技巧的要求提升,她逐漸挑選基本功較紮實的學生,組成8至10人的比賽團隊,專注於比賽訓練,成績也變得更加耀眼。
至於其他未能參賽的學生,她仍會安排他們參與不同的公開演出,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登台。她強調,比賽不是最終目的,輸贏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每個學生都能盡力,努力不被辜負,也從中找到對舞蹈的熱愛。
舞蹈能進入人的內心
令EVE最難忘的一次演出,是有一位觀眾在演出後走到她面前,告訴她自己正患上重病。這位觀眾說,看完這場演出後,內心彷彿被觸動了,能更勇敢地正視自己的傷痛,甚至學會了和自己的傷痕對話。這番話深深打動了她,讓她感受到舞蹈的真正意義——不只是動作與音樂的結合,更是一種能撫慰人心、幫助人走出黑暗的力量。當演出能夠鼓勵一個原本想放棄的人堅持下去,這樣的回饋,比任何掌聲都更珍貴。
Gravity Ballet每年的舞蹈演出都會設定一個主題。2015年,一件突如其來的悲劇讓她深受震撼。那年,學校來了一位高大帥氣、各方面都很出色的17、8歲男孩。他每天都準時上課,師生間相處融洽,老師對他也充滿期待。然而,某天早上,男孩的母親突然打電話來,告訴她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消息——這位學生自殺了。
原來,這少年一直飽受憂鬱症困擾,從外地回來香港,原想藉由芭蕾舞重建生活。在那投入學習芭蕾舞的兩個月裡,他的情緒穩定,似乎也很快樂。沒想到,悲劇最終還是發生了。這件事對EVE造成很大的震撼,她不禁想,如果當時多一點機會與他聊聊,也許事情不會如此令人遺憾。
於是,她決定把這位學生的故事編成一齣舞蹈作品 (2017年的演出C’est La Vie)。她先徵求了男孩母親的同意,對方聽完構思後十分感動,還特地請男孩的婆婆從印度來觀賞演出。那天,男孩的婆婆在看完表演後,緊緊握住她的手哭泣不止。這一刻,她深刻體會到:舞蹈的價值,從來不只在於好不好看,而是它能否進入觀眾的內心、觸動靈魂。
芭蕾舞就是我的生活
曾有觀眾寫信給她,坦言自己從未真正面對過內心的痛苦,長年將情感封閉。但看完他們的演出後,淚水無法自控地流下來,終於願意打開心房與自己和解。這些回饋,對EVE來說比獎項更重要,因為那代表舞蹈真的進入了人的生命。
Gravity Ballet今年的演出主題是「傷痕」 (2025年的演出Ember)。她首次與插畫家合作,將動畫與芭蕾舞結合,用一個「禮物盒子」作為隱喻。人生中,我們常以為某些事物是「禮物」,但當我們打開時,才發現它帶來的不一定是幸福,也可能是創傷。那些推也推不開的禮物,會一直跟隨着我們,直到我們學會如何與它共處。她說:「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得到了愛,但那份愛卻可能成為讓我們最痛的東西。」
演出的特色是在「盒子裡跳舞」,用肢體與動畫說故事。演出時觀眾反應熱烈,很多人表示深受感動。她感恩地說:無論有多少人被觸動,哪怕只有一個,也令一切付出與努力都值得了。
「芭蕾舞就是我的生活,」她說,「這是我最愛、最讓我快樂的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