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極端天氣下的智慧與謙卑

  • elcsshk
  • 11月10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11月11日

ree

採訪︰Jonathan / 整理、撰寫︰周淑屏 / 攝影:Charlotte /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梁榮武,香港著名氣象學家,前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長,於2011年退休。早年他與李偉才於1987年以第一代「天氣先生」身份在亞洲電視報道天氣,與林超英合稱「天文台三子」,開創香港電視氣象專業報道先河。2009年晉升助理台長。退休後,他仍活躍於媒體,擔任「350香港」及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每逢極端天氣事件,媒體都爭相訪問他,令他成為市民了解天氣與氣候的重要渠道。


將知識轉化為社會力量

雖然已經退休十多年,但梁榮武始終退而不休,持續投身教育與公共服務。「退休不是停下來,而是換一個方式學習和貢獻。」他笑言,有時在半夜被傳媒臨時邀訪,常常得臨急應變。「有時候完全沒準備,就要解答有關天氣或社會事件的問題,這迫使我不斷更新知識,保持學習的動力。」


除了媒體專訪,他也積極參與教學與講座,分享氣候變化、環境保護以及核能發展的知識。「過去很多人將核電與核彈劃上等號,帶着恐懼與誤解,我希望透過專業解釋,讓大家明白清潔能源的角色與重要性。」


即使年逾七旬,他仍然在國內大學任教,並受各社會團體邀請演講。「其實我覺得這些不是壓力,而是學習的機會。既然有人願意聽,我就盡量給予正面和準確的觀點。」


對他而言,退而不休的價值在於「持續成長」。他認為,只要能力所及,就應該把握機會發揮影響力。「能在退休後,繼續把知識轉化為社會力量,這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ree

三十多年的經驗與得着

在天文台服務三十多年,他形容這段歷程是挑戰與得着並存的過程。「年輕時有壯志,想挑戰大自然,但發現困難極大,努力也會有挫敗。」他說,最大的收穫不是突破自然,而是「市民及傳媒對工作的認同,這份肯定很重要。」


在天氣預測方面,他經歷了科技轉變。最初只能靠經驗與規律,「例如看天氣圖、高空擾動預測寒潮,或用外推(Persistence)和氣候因子(Climatology)結合取其平均值,預測天氣。」第三個方法後來更被國際氣象界廣泛採用。如今進入電腦和人工智能時代,「AI雖然快,但有時會犯錯,和經驗不一樣。不同電腦模式之間,甚至可能南轅北轍。」這讓他體會到,科技與傳統經驗必須並重。


談到難忘的經歷,他特別提到1999年的颱風約克。「當時多普勒雷達技術幫助我們判斷颱風增強,成功提前發出風球,保障了市民安全。」但並非每次都能獲得掌聲。「例如黑雨警告,有市民會投訴某區沒下雨。其實暴雨有很大隨機性,局部性預測基本不可能。如果分區警告,反而會引起更大社會問題。」


多年來,他感受到市民對天氣預測的高期望。「我們的技術進步了,準確度提升了,但市民評分一直在八十分左右,因為期望也在提升。」然而,他並不氣餒,反而覺得這是進步的動力。


回顧三十多年,他總結道:「天文台的工作讓我對大自然產生更強烈的謙卑感。人類智慧有限,科學探索永無止境。」這份尊敬與謙卑,他希望能傳遞給年輕一代,提醒大家珍惜並保護我們的環境。




如何看待極端天氣

近年香港市民對「紅雨」「黑雨」及「八號、十號風球」並不陌生,但不少人仍將其視為「生活規律的擾亂」,忽略了其中潛藏的風險。他提醒:「香港基礎建設完善,近年十號風球雖然沒有造成死亡,但在菲律賓、越南、泰國等地,颱風卻往往帶來嚴重破壞與人命傷亡。」因此,他強調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市民需要建立正確的風險意識。

從科學角度看,極端天氣自古以來存在,但隨着氣候變化,其頻率和強度正逐步上升。「2025 年上半年雨量極少,但 8 月總雨量卻暴增至超過 800 多毫米,反映天氣愈來愈兩極化。」他指出,這樣的現象並非偶然,而是全球氣候系統不穩定的體現。提升公眾認知,讓市民了解極端天氣的危險性與應對方法,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

極端天氣對市民生活的影響,往往比想像中更直接。雖然過去十多年,香港在多次颱風及黑雨事件中未出現死亡個案,但他提醒:「每年因高溫而死亡的人數約有一百至二百人,尤其是戶外工作者、長者和心肺病患者,最容易受影響。」在他眼中,高溫殺傷力不亞於颱風暴雨,更值得關注。

極端天氣帶來的影響也不限於本地。作為全球村的一部分,香港難以獨善其身。「例如泰國因颱風或暴雨導致稻米、大豆失收,會直接推高香港食品價格。以往香港颱風過後,菜價翻幾倍,未來可能成為常態。」他指出,極端天氣的間接影響往往滲透到日常生活,從飲食到物價,都難以避免。

回望多年經驗,他認為,香港市民應從「不便」的角度,轉向「風險」的角度來看待極端天氣。「我們不能控制天氣,但可以提高認知,做好準備,減少損失。」他希望社會能透過教育與公共討論,培養更健康的心態與行為模式,與大自然建立一種謙卑而理性的關係。



市民需掌握的天氣知識

面對極端天氣,市民需要具備正確知識與風險意識。他指出,「任何警告都難以照顧全港所有人,必然有人不滿。」例如 2006 年颱風期間,大量市民投訴天文台未掛八號風球,甚至要求台長辭職;有市民因家中風勢強勁而擔心家人安全。天文台同事以高 EQ 耐心解釋,將批評視為改進服務的動力。


對天氣警告的理解,市民需清楚定義。黑雨警告指一小時降雨量達 70 毫米,而近年的極端暴雨,如 2023 年世紀暴雨,一小時降雨量曾達 150 毫米,遠超黑雨標準。極端黑雨可能引發山泥傾瀉,對此,天文台會與土地工程處合作發出山泥傾瀉警告。地勢低窪的北區則設有「北區水浸警告」,雖然市區水浸問題已大幅改善。



極端高溫也是近年新增的警示範疇。他解釋:「極端酷熱」指氣溫達 35 度或以上,每升一度死亡人數可增加約 10%,極端高溫日可能導致多達 50 人死亡。市民應重視高溫對健康的非線性影響,特別是長者、心肺病患者及戶外工作者。


此外,他提醒市民,香港天氣受外圍地區影響,如颱風和冷鋒。因此,國際間的資料交換至關重要,掌握周邊氣溫、氣壓變化,有助預測本地天氣。對市民而言,最可靠的資訊仍是天文台官方預報。


總結來說,建立風險意識、了解警告定義、關注極端天氣與外圍影響,是市民應掌握的基本天氣知識,也是安全生活的重要保障。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