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守望精神下的救援之路

  • elcsshk
  • 11月1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11月11日

ree

採訪、撰文:周淑屏/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鄭偉軒(Anson)於2021年創立「香港守望者服務團」——一隊民間搜救與急救隊伍,短短數年從山野搜救到動物急救,總在惡劣天氣裡堅守崗位,守望人與動物的安全。


「獅子山精神」與守望者

Anson在七十年代出生,卻十分懷念六十年代香港社區裡的互助精神。「以前我住在公共屋邨,小孩子被獨留在家很平常,但鄰居會互相照應,這種互相守望的精神令我印象很深。」


2021年飛鵝山石樂蕎失蹤事件,是他正式踏上救援之路的契機。當時他透過網上群組與七位素未謀面的熱心人士結伴上山搜尋,雖然未能找到失蹤者,但八人志同道合,於是成立了「香港守望者服務團」。短短幾年間,雖然當初成立服務團的人相繼退出,但是團隊已擴展至約35人,並另設20人動物救援隊。


成立「守望者」後,經費壓力隨即而來。單是器材維護與交通開支,Anson每月就要花費至少一萬元。有時需要前往偏遠地區運送義工或搜救犬,油費及交通成本高昂;再加上制服、器材損耗,他們亦會為參與的學生義工提供補貼。


Anson笑言自己原本有很多興趣,包括踩單車、劍擊、潛水;靜態活動如吹笛、攝影、玩遙控玩具。「我什麼都喜歡玩,但自從成立守望者之後,所有興趣都停了。有錢都先用來幫人,不想浪費金錢和時間。」他甚至連旅行的次數也大大減少,幾乎將全部心力都投放在守望者的使命上。


對Anson來說,守望者不僅是救人的隊伍,更是延續社會互助精神的象徵。「希望除了拯救之外,也能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要大家多留意身邊的人與事,很多意外其實可以避免。」



惡劣天氣中的風險

疫情期間,香港掀起一股行山熱潮,越來越多市民投入郊野活動。正是在這個背景下,香港守望者服務團成立的頭兩年,主要任務集中在搜索失蹤的行山人士。然而,近兩年隨着社會環境和需求改變,守望者的工作重心逐漸從山野搜索轉向市區行動。他們開始參與尋找失蹤的腦退化症患者、自閉症或唐氏綜合症的個案,甚至投入搜救走失的寵物。此外,團隊也承擔大型活動的急救支援任務,並在颱風期間駕車巡邏各區,及時協助有需要的市民。


香港的山野美麗卻潛藏危機,每逢惡劣天氣,守望者都會派出小隊巡查,協助有需要的人與動物。Anson坦言,這樣的情況下最怕市民掉以輕心。「打風落雨,真的不應該行山,更加不建議一個人出行,尤其是長者。就算外出,也一定要有定位裝置,至少手機要能被追蹤。」


他強調,守望者在每次出動時最注重的就是「安全第一」。即使面對急切的救援需求,如果能見度太低、天氣過於險惡,他也會果斷撤退。「拯救隊的隊員從來未因任務受傷,因為我們把安全放在首位。」



動物救援的開始

守望者原本並未計劃涉足動物救援,但在2024年的一場颱風中改變了。當時清水灣郊野公園有兩隻狗走失,主人冒險尋找卻十分危險,守望者便出手協助。最終找到狗隻,但因位置險峻,需要消防協助,直至翌日才順利救回。


這次經歷令團隊意識到,動物同樣需要守護,於是他們成立了專門的小組,部分成員還到台灣接受動物救援訓練,當中包括獸醫與護士。從此,守望者的守護範圍,不僅限於人,也延伸到動物。


有一次,他們得知犬隻困在大水塘附近,便協助張貼尋狗啟事並留守協助;另一次則是在高速公路營救走失動物。2024年7月,他們更救出兩隻跌入坑渠的台灣相思雛鳥,當時需聯絡消防打開渠蓋,才順利將小鳥救回。


團隊每次出動都攜帶救人與救動物專用的急救包,救動物的物資包括動物專用繃帶、藥膏等。他提醒,惡劣天氣對動物尤其危險。「狗的聽覺比人敏銳十倍,打雷時會受到驚嚇亂跑,可能衝出馬路或跑上山。」因此他建議主人替寵物佩戴GPS定位器。「搜尋人類多數能有方向線索,但動物沒有,走失後真的很難找。」例如狗隻就因為跑得快跑得遠,可以去到很遠的地方,很難去尋找。



開辦「動物急救班」

2024年2月,守望者正式開辦「動物急救班」,每月固定舉行至少兩班,每班約20名學員。課程內容涵蓋處理外傷、呼吸急救及緊急應變,並特別設計適合8歲以上兒童的教材。


「我們觀察到越來越多的流浪動物需要幫助。如果主人或市民能掌握基本急救技能,遇上意外時就能即時處理,避免錯過黃金救援時間。」Anson解釋。


他強調,課程並非單為流浪動物而設,更是希望寵物主人能更好地照顧毛孩。「有時候,一些突發狀況如果即時處理,就能挽救一條生命。」


ree

讓「守望精神」走得更遠

儘管守望者經費緊絀,運作主要靠Anson與女友多年積蓄及收入支撐,但他從未打算停止。「我們從不接受金錢捐款,只接受物資,例如有人捐過頭盔、狗糧。我們會找會計師核數,行政費用也由我自己承擔。」


除了日常救援,他們更計劃與基督教新生協會合作,未來兩年在戒毒中心訓練更生人士加入義務搜救行列,希望他們透過救人重新贏回市民的掌聲。他說 :「到時會給他們辦一個畢業禮,讓他們穿整齊制服步操進場,象徵他們以新身份回饋社會。」


Anson說:「香港的社會現在缺少掌聲,很多人的心靈難以平衡。如果我們能透過守望與幫助,讓更多人重新獲得肯定,這就是最好的回報。希望香港的七百多萬人都有守望者的心態,未來在每個有華人的地方,都能看見守望者的腳蹤。」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