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和熱誠的花火
- elcsshk
- 7月9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採訪、撰文、攝影︰靜/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堅持與放下,是人生中最需要學習的課堂。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一個代表着小眾愛好(手油模型)的課室之中,已離開大家的模型導師糊Sir,和他的學生Samuel,一同描繪出獨特的一堂生命課堂。這是關於堅持、熱誠、傳承和放下的一堂課,也讓一項小眾的活動,在社區綻放璀璨的光芒。
第一筆:緣起,對模型的愛
在觀塘工廈之中,有一間小小的工作室──模樂堂,這兒可說是香港手油模型圈子的一個重要據點,在這個由模型導師糊sir和朋友一起創辦的地方,許多學生在這個工作室學會了手油模型的技藝、欣賞彼此的作品、和同好交流意見,承載了一圈人的愛和熱誠。而在訪問的這一天,糊sir因病已離開大家,但他正正是這個生命故事的主角。
為我們闡述這個故事的,是糊Sir的學生Samuel和他的太太Stephanie。在疫情期間,他倆成為了糊Sir的學生,而這一切源於Samuel想送給太太的一份生日禮物。「當時親手雕了太太的頭像,雕刻部分還算滿意,但上色的功力明顯不足。於是我便上網搜尋哪裡可以學習模型上油技巧,就這樣找到了模樂堂的前身,成為了糊Sir的學生。」Samuel分享道。
Samuel形容他們和糊Sir的關係亦師亦友。糊Sir教學時非常有耐性,願意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和經驗。經過初級班、進階班至恆常班的學習,Samuel夫婦和糊Sir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更重要的是,身為設計系出身的Samuel和糊Sir都對模型有着共同的執着和追求,這份志趣讓二人惺惺相惜。「我會用『無私的奉獻』來形容糊Sir的教學,他從不私藏,只希望大家都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他更教會我從立體的角度看待事物,就像製作模型一樣,從不同角度觀察,便能發現獨特的光影和美感。」
至於Stephanie,她接觸手油模型完全是從零開始,因此更能體會糊Sir的細心和堅持。當學生遇到困難時,他總是耐心傾聽,給予鼓勵和建議。每堂課雖然平均只有兩小時,但糊Sir從不計較時間,只要學生願意學習,他就願意繼續教導。Stephanie認為糊Sir對模型的熱誠已深深刻進骨子裡:他日思夜想要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即使已是箇中高手,仍保持虛心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每當得知外國有厲害的大師,他更會主動叩門求教。這種精神讓她感到難能可貴。
第二筆:無常,更顯熱誠不變
讓這段亦師亦友的情誼進一步昇華的,是一個不幸的消息——糊Sir被診斷出患上第四期內分泌癌,身體狀況急劇惡化。在這個艱難的時刻,Samuel和Stephanie選擇留在他身邊,成為他的同行者。他們不但定期探訪這位朋友,更多方幫忙。這一方面是因為Samuel多年來從事護老工作,對醫療體系相當熟悉;同時Stephanie亦曾經抗癌,深明這條路需要更多人同行。
「因為我也曾患病,所以我很清楚。如果獨自前行,就算是健康的人也會感到抑鬱,因此當生命面對這樣大的衝擊時,我們不想讓糊Sir和他的家人孤軍作戰。」
Samuel和Stephanie對糊Sir不離不棄,就如同糊Sir患病亦堅持對模型、對生命的熱愛。即使在重病中,他仍然繼續搜購心愛的模型,繼續為學生的作品提供意見。Samuel認為,模型就像是糊Sir的精神支柱,當糊Sir對模型念念不忘時,模型也在支撐着他,讓他生命之火不滅。
「回顧那段時期,其實糊Sir就是想堅持自己喜歡的事,而這也是最正確的,因為這精神支柱對他來說很重要。透過不同的活動,可以證明自己還有能力去創作、去教學。在生命中的最後一段路,糊Sir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現在看來,這是他為自己的生命軌跡添上的色彩,就像他的作品一樣。」Samuel向大家分享。
糊Sir對模型、對生命的火焰是那樣的熾烈,Samuel和Stephanie更和我們分享一個小故事——原來糊Sir曾經入住ICU,但最終成功出院,卻又馬上獨自一人前往日本旅遊,令他們十分擔心。Samuel和Stephanie要求他必須留下所有行程資料:入住的酒店、聯絡電話、回程時間、航班編號,全部都要記錄下來,但仍難掩擔心。從這樣一件小事,可以見到糊Sir其人是那樣的鮮活,他毋懼病痛,把握生命的時光去體驗世界,去尋覓自己的模型夢。或許就是這樣的精神面貌,才讓許多人聚首於糊Sir的身邊,為糊Sir舉辦生命中最後的一個模型展覽。
第三筆:齊聚,為共同的愛好發熱發亮
在生命的盡頭,糊Sir難捨的是模型、是模樂堂、是他的學生,還有把香港人的模型推廣開去的這個願望。而為了讓更多人能看到糊Sir和他學生的作品,模樂堂上下決定舉行一場師生作品展,這既是糊Sir送給學生一份特別的禮物,更是大家一起為糊Sir圓滿一個願望,向公眾展現模型界的多元化和創意。
「這個想法其實糊Sir在患病之前便存在,但因為病情,大家決定提前實現這個計劃。最初的構思是要在館內舉辦比賽,但後來轉變成舉辦展覽,因為比賽在頒獎後可能就結束了,但展覽能讓更多人認識到學生們的作品和想法。」Samuel說。
這一次展覽,可以說是一呼百應,許多人都義不容辭地送出作品參展,甚至為此再進行創作。「等我,我一定參加!」這是籌備過程中最常聽見的一句話。或許對於每一個參與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使命,大家都很用心地投入籌備工作,希望能圓滿完成糊Sir的心願。展覽不僅展示了作品,更體現了師生之間的情誼,以及整個模型社群的凝聚力。而在展出期間,糊Sir也一直站在場內和每一位到訪的觀眾交流,他一直希望能把手油模型向外推廣,他一直希望這份事業不限於圍爐取暖。他心中更明白這或許是他最後一次展出了,所以他用意志站在那個地方——莫忘的是熱誠,忘卻的是病痛。
第四筆:放下,亦非離棄
除了相伴最後的一程,Samuel還肩負起一個更重要的使命——接手模樂堂的部分工作,承擔其中的精神與責任。從學生到繼承人,Samuel是如何面對這樣的角色蛻變?
「其實對我來說,這也是很突然的一個決定!」Samuel笑說。他指出在糊Sir患病期間,心中當然對模樂堂的未來念念不忘,他覺得應該要開始物色接班人,他很擔心自己突然離開,但店舖還沒有完善的交接安排。「說實話,當時糊Sir的股份已經有部分交給了其他股東,但還有一部分未有人接手。」
後來糊Sir便把視線放到Samuel身上,問他願不願意接手。當時Samuel並沒有馬上答應。「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首先要想清楚接手後要做什麼,其次是我能否勝任,能否帶領店舖繼續成長。而最難的部分,是我頂多只能算是半個模型人。畢竟我只是個學生,但我想糊Sir之所以願意把部分店舖交給我,是因為他看到我們對人的真誠,而且大家對模型和藝術也有一份執着。」Samuel強調他從事護老行業前,一直在設計圈子打滾,這份刻在骨子裡的藝術嚮往,大概也是糊Sir看中他的因素。
然而,在交棒之前,其實有艱難的一關要闖,那就是放下。
在訪問中不難發現糊Sir對模型、對生命的熱情,他的執着、他的牽掛。不離不棄是一份高尚的精神,但在重病之中,身上的種種掛牽,卻也不一定是良藥。Samuel說:「他知道自己要放下的,然後有一天,我見到糊Sir將自己的手機桌布轉為『放下』二字。說難不難,說易不易。」我們常說要堅持不放棄,但有些時候,懂得適時放下反而是更重要的智慧。
堅持與放下之間的平衡,在糊Sir身上體現得特別明顯,他如果一味堅持而不懂得放下,反而可能因為過度執着而影響健康。Samuel分享:「糊Sir已明白自己不能兼顧方方面面,他後來將部分責任交託給其他人,反而讓他能夠騰出更多空間專注於欣賞和創作,甚至有新的作品!正正是放下,讓他的熱誠得以延續,產生更多新的想法。」
Samuel認為,在堅持和放下之間,最重要的是如糊Sir一樣,明白自己堅持的究竟是什麼。「真正值得堅持的,不是外在的這家店舖,甚至不是一個組織,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連結和信任。或許有一天,模樂堂會遇上店舖搬遷或改變形式,但只要這種連結存在,核心價值就不會消失。」
終筆:留下的精神與照片
Stephanie最後向大家分享了一件觸動她的事,在他們口中,糊Sir一直是一位充滿熱誠卻又內斂的人,而在留院期間,他卻曾經主動地向Samuel他們要求合照。「我很感謝你們,很想和你們拍一張合照。」這句話讓他們都有很大的觸動,因為有時這樣直白的話反而更難說出口,但糊Sir願意通過這個舉動表達他的感受。「那張照片現在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常重要,糊Sir在照片中笑得很開心,完全看不出他正在受病痛折磨。我想,糊Sir想留下的也是這樣——大家開心、寬容的畫面。」
糊Sir的夢想就定格在這個笑容上,那麼留下來的人、留下來的模樂堂又會怎樣發展呢?
Samuel指出,由於糊Sir的創作夢一直沒有停止,即使在生病期間,他仍然堅持畫畫。雖然當時的色感和視力已經大不如前,但他依然保持創作,更希望能帶着這些作品參加世界各地的比賽,因此Samuel的規劃之一,便是替糊Sir完成這些心願。
生命的花火終已完結,不過正如之前提及的,糊Sir的作品會繼續在世界上各個比賽中闖蕩,他的精神會在模樂堂中延續。展望未來,Samuel和夥伴們期望能努力改變手油模型在香港仍屬小眾的現況。「就像糊Sir所期望的,我們要讓手油模型突破圈內界限,推廣給更多新手。
不過這也並非易事,例如我們希望在學校推廣,但即使是免費的活動也未必有學校有興趣,因為學生的選擇實在太多。」而在未來,Samuel他們希望能透過舉辦作品展、比賽等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到手油模型的價值。他們相信手油模型雖然小眾,但正因未被廣泛認識,反而蘊含巨大的發展潛力。「只要持續投入,必定能讓更多人了解到香港手油模型的實力。」
一個模型完成了,但這個屬於手油模型的圈子會繼續生生不息,而由糊Sir開展的這個故事,仍然未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