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獨親其親緊記被留下來的人
- elcsshk
- 7月9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採訪、撰文︰靜/ 攝影︰東/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年在移民潮下,有許多社會問題備受關注。而留下來的人成為「留守一派」,其中的一班長者怎樣面對他們其後的生活?當他們成為社會議題中的雙老家庭或是獨居長者,地區的支援又是否足夠?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個個「蝦家庭」在社區中燃亮了溫暖的燈光,聚首了一班沒有血緣、不同姓氏的人,他們互相關心、在佳節中相聚噓寒問暖,讓曾經滿佈淚水的臉重現笑顏。
初衷:「不讓伴侶孤零零一個」
甚麼是「蝦家庭」?看到這個貼地的名字,大約便知道這個家庭是源於生活。「蝦仔蝦女——關懷長者社區網絡計劃」的創辦人,是九龍城浸信會社會服務處督導主任姚鳳,而「蝦」的由來,其實是源自許多年前的綜藝節目《歡樂今宵》中的經典短劇《蝦仔爹哋》,入面的父子鬼馬又有趣,因此姚鳳便打算用「蝦仔蝦女」來做計劃的名稱。
說起這個計劃,她的初衷是由自身的訴求開始,因為她曾經很需要一個持續性、能給予他人關懷的長者計劃。「我出身自一個有癌症病史的家庭,自己更經歷了兩次癌症,在長期面對病患的過程中,開始思考死亡的議題。特別是我和先生沒有小孩,如果我在40多歲就離開人世,我的丈夫該怎麼辦?即使他現在50、60歲還不需要幫助,但當他慢慢年長後,會不會有人關心他?」
姚主任表示:「最初我不敢奢望太多,只希望能組織義工定期探訪我的丈夫。義工們可以兩人一組在節日時上門探訪,或是一起去茶餐廳吃頓簡單的便飯;在農曆新年時,會有人給他打電話拜年問候。所謂推己及人,然後我便開始思考,在我從事的安老服務工作中,是否也有一些獨居或失智的長者正面臨相似的處境,同樣需要這種持續的關懷呢?」
中國人十分重視傳統節日,特別是中秋、新年和冬至。姚主任希望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團圓和圓滿,於是她積極開始籌組「蝦仔蝦女」計劃,為素未謀面的「父母」和「子女」進行配對。最初只在教會內呼籲,卻意外地得到熱烈回響。「原來我們的社會,也不是每個人都只談錢,不是每個人都要計較陪伴的時間,而是真的用家人的心去關心我們的長者。」
沒有人被遺忘
隨着香港社會高齡化和少子化,許多長者議題都備受關注。特別是社區中的獨居長者,許多時都是社會中被遺忘的一群,即使坊間有許多社福團體會組織探訪,但義工始終融入不了長者們的生活。近年在移民潮下,更有許多因為子女移民而出現的「留守長者」,他們的感受亦很需要大家關懷和重視。因此「蝦仔蝦女」的計劃,更像是對這些長者的告白︰聚會不用多新奇,每餐飯也非珍饈百味,最重要的是讓長者知道,他們沒有被遺忘,有人在關心,有人在愛。
「其實移居海外的子女,也很希望有服務幫手照顧留在香港的父母,令他們在外地能夠放心一點,而我們的關懷服務就能夠幫到這些家庭。我們的義工會與長者接觸,帶他們參與活動,然後將他們的近況和生活點滴與子女分享。比如最近我就告訴一位在加拿大讀書的學生,他爸爸正在進行電療,現在一切平安,讓他可以安心。」姚主任分享。
人類是群體動物,當一個人被留下來生活,心情難免受到打擊,不知如何面對節日的快樂與喧囂。或許有些人能堅強面對,但對更多人來說,或許更需要一點支持、一點依靠。就如滕婆婆一樣,她需要在獨處之中找到一點寄託和牽掛,而這正正是「蝦仔蝦女」的初衷。
被留下的人:「我都唔知自己等咩!」
被訪者「蝦娘」滕婆婆的丈夫早年離世,唯一的兒子向來和她不算親近,幾年前更前往上海工作定居,自此沒有回來。滕婆婆頓感惶然失措,她失去了丈夫、兒子,自己沒有工作也沒寄託,每一日不知在等待甚麼。在2019年她更因為游泳遇溺,險些失去性命,更因此遺下病根,至今膝蓋和腰椎神經仍未復原。在心靈和肉體上的痛楚和折磨下生活,滕婆婆每日以淚洗面,更不時閃現自殺的念頭。
「有段時間,自己獨自外出覆診,總是一邊行一邊哭。其實當時不知道自己在哭,但途人會望着我、想安慰我、問我有哪些不愉快,我才知道自己原來一直在流淚。」滕婆婆說。她坦言,自己在那段時間有嚴重的情緒問題,醫生更一度要轉介她到精神科,但她當刻很害怕,認為自己不是「精神病」,不願意去,這也讓她的情緒狀態一直也沒有好轉。「我總是在問:我活着是在等甚麼?我點解要等?」
最初接觸滕婆婆時,完全想不到她曾經歷這樣的過去,因為她臉上掛着笑容,身上洋溢着快樂的氣息。而讓她有這種轉變的,便是「蝦仔蝦女」。經社工配對下,一班沒有血緣的「街坊」成為她的「蝦女」,「蝦女」持續地和「蝦娘」相處,會一起吃飯、一起過節,這份持續的愛讓滕婆婆走出陰霾,重拾生存的動力。
他們都得到疼惜自己的人
持續的愛和關懷,便是「蝦家庭」這個計劃的關鍵。「邊個唔想有人關心、有人疼?」這句話道盡了所有參與者的心聲。就好像受訪對象滕婆婆,她最初常常以淚洗面,也缺乏正常的社交生活,但幸運地,她最終遇上了「蝦女」謝潔紅,漸漸改變成為照片中充滿笑容的樣子。負責個案的九龍城浸信會長者鄰舍中心計劃社工周琬淇女士表示,最初大家評估滕婆婆的個案時都有點擔心,認為不適合配對剛畢業或在學的年輕義工,因為這些義工可能無法承擔較重的責任,會有較大壓力。這時剛好潔紅表示有意願當「蝦女」,考慮到她有豐富的義工經驗,背後也有強大支援網絡,便促成了這個「蝦家庭」。
「施比受更有福」的體現
「蝦女」謝潔紅已參與了這個計劃近十年,她指出最初參與這個計劃時,覺得「持續性」這一個詞很有意義,因為可以和許多人建立關係。現在她有三個「蝦娘」,關係都很好很深厚。就好像在訪問這天,正正是「蝦娘」滕婆婆的生日前夕,潔紅一見到滕婆婆便迫不及待告訴她關於生日飯的安排,告訴她有哪些「蝦孫」會出席,他們肩貼着肩,手拍着手,滕婆婆只是一直在點頭,一直在笑。
常言道:「施比受更有福」,謝潔紅很認同,作為「蝦女」的一分子,她認為自己也得到「蝦娘」許多的愛︰「滕婆婆十分疼愛我們,她其實只是情感特別豐富,因此我們相處時便盡量引導她說現在的事,不要想過去。平時我們有空也會一起出外吃飯,雖然只是去快餐店或小餐廳,但滕婆婆都不會嫌棄。她會聆聽我們分享許多許多,笑着包容我們許多許多。」
要和陌生人組成「家庭」,聽起來並非易事,潔紅指最初都會有憂慮,始終大家互不相識,相處上當然不會像原生家庭那樣自然,但她認為一顆真摯的心能克服一切。「最重要的是真誠,在相處過程中,我們發現只要大家都願意敞開心扉,真誠相待,就能慢慢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關係也越來越親密。」情感,是雙向的,當「蝦娘」感受到「蝦仔蝦女」的關心,自然也會回饋。在現今大家庭越來越少的社會,這樣一個沒有血緣的大家庭,不也能成為許多人的情感寄託?
回首整個計劃,這並非一項多大型、多熱鬧的活動,而滕婆婆和潔紅的故事,也簡單樸實,相處也是平平淡淡。但這種充實平凡的生活原本是滕婆婆不敢奢求的,她由形單影隻的場景中跨進如賀歲片一樣的場景裏。這種熱鬧成為了姚主任口中「最動人的圖畫」。
關於「蝦仔蝦女——關懷長者社區網絡計劃」
九龍城浸信會社會服務處自2015年創立「蝦仔蝦女計劃」,針對人口老齡化現象,首創「四代共融照顧模式」,服務黃大仙區無兒女長者、海外兒女長者及有需要獨居長者,透過持續關顧如定期探訪、電話慰問等方式,建立持續家庭關係;推動「居家安老」和「持續照顧」協助長者留在社區中安享晚年。
中心於2022年首獲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建立跨世代支援網絡和蝦家互助網絡,招募600多位名義工參與,關顧區內長者。計劃於2025年再獲基金資助「計劃2.0」,以「社、福、商、校、醫」跨界協作模式,持續回應長者身心需要。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