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老舖令香港更似香港
- elcsshk
- 7月9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採訪、撰文︰周淑屏/ 攝影︰Jonathan/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Ian說:「現在的香港越來越不似香港,香港自身的特色不斷消失,守護老舖不是懷舊,而是保育香港文化。文化塑造人們的生活,並且建立及鞏固身分認同,有了『香港人』才會有文化意義上的香港存在。」
馬基諾(Ian)是經濟學碩士,閒時卻喜歡研究香港歷史及本地文化,他在2018年開設《香港老舖記錄冊》專頁,在各種平台介紹本地老舖及保育老舖蘊含的香港文化。發展至今,團隊有19位核心成員。
團隊早期以店舖始創於1970年前作為「老」的界線,將已有半世紀歷史的店舖定義為老舖,但若果店舖本身保留了相當豐富的原始香港元素,只要成立年份與界線相差不遠,亦會納入。此外,不少本地老字號,基於法規、租金或生產等已從地舖轉至其他地方或者形式經營,例如不少過百年中成藥廠需要搬到工業大廈來生產藥品,因其承載豐富的本地文化,也會納入記錄範圍。
推動文化的承傳
香港老舖正在面臨各樣挑戰,除租金高昂之外,一些自置物業的店舖的經營所得,遠少於結業並將舖位租出的收入,因「機會成本」而考慮結業。其中後繼無人更屬結業的首要因素,若店東退休而下一代無意接棒,店舖即使仍有利可圖亦難免結業。另外,一些傳統手藝本極具潛質東山再起,不過老師傅認為行業及手藝已經過時,而且年長工匠體力精神不勝傳藝的操勞,亦令行業後繼無人。
團隊成立之初純是為了記錄老舖,其間發現不少老舖的工匠或者店東其實有志傳承工匠技藝,只是苦無渠道,故此他們希望以此平台來連結授藝者和學藝者,盼望解決青黃不接或後繼無人的問題, 或可緩解老舖結業的危機。亦因此,他們立下這些宗旨:「引導大眾欣賞香港傳統店舖的價值;培養大眾支持香港傳統店舖的習慣,與大眾分享特色傳統店舖的故事;更為有需要的傳統店舖尋覓有潛質的繼承人,推動文化承傳。」
Ian回想第一次訪問的老舖是上環美香村茶莊,當時因為看到茶莊老闆蘇先生已被傳媒訪問過兩三次,認為他會樂意接受訪問,所以就從這較容易的開始入手。他起初整理香港老舖的資料時,留意到開業年份在1969年或以前的傳統茶莊多達25間,當中不少為百年老號。在Ian拜訪時和蘇老闆話題不輟,內容從香港歷史、茶莊運作、社會時事以至其他老舖的設計裝潢。其中談到年青人對傳統中國茶興趣不大,蘇老闆指出傳統茶莊的顧客多為中老年人,口味隨年紀改變,年齡漸長才會棄甜飲而嗜茶。Ian自問對傳統茶莊這個行業一竅不通,但由於蘇老闆不吝指教,才令他漸漸對此略知一二。
老醬園與導賞團
訪問老舖令他和不少店舖老闆成為了朋友,因而成了老舖記錄冊開展導賞團活動的契機。
悅和醬園在香港紮根超過70年,是本地歷史悠久的老字號醬園。工場與曬場早年設於荃灣,後遷至上水古洞。豉油為其主要產品之一,採用加拿大非基因改造黃豆釀製。曬場除了傳統瓦缸,亦設有較高較大的不鏽鋼缸,用於生曬豉油及傳統方式釀製的「古勞麵豉」。
醬園內設有和記酒廠,擁有香港僅存不多的蒸酒牌,使悅和成為全港唯一自設酒廠的醬園。酒廠以釀造米酒為主,雖然自六十年代起銷量逐漸下跌,悅和仍堅持釀製,因為米酒可用作製醋原料,延續了釀酒傳統。
香港製醬業並非夕陽行業,本地對醬料及米醋的需求一直穩定。悅和通過ISO及HKQAA – HACCP等品質認證,吸引不少大型食肆下單,包括香港知名的快餐連鎖店,為醬園帶來穩定收入。
許多老字號醬園因傳承困難而結束,但悅和成功由第三代接手,不僅參與市場推廣,亦積極研發新產品,如金蠔醬及芫茜抽。同時,醬園也聘請大學畢業生,為企業注入新血,持續創新與發展。
東北發展將會是悅和醬園經營的最大隱憂,上水古洞至今尚存四間醬園,醬園用地因面臨政府收地而前景未明。但悅和表示會積極在港覓地繼續經營。Ian的團隊有感於倘若醬園不能經營下去,不僅意味着一個老字號的終結,更代表本地味道的消失,香港亦漸漸會變得淡然無味,於是和醬園第三代接班人Jack合作舉辦導賞團,Jack會介紹傳統生曬醬料的工序和帶領參加者認識本地醬園發展史,希望更多人可以藉此了解本地醬園及豉油釀造技藝,更多支持本地製造。
奶茶與木工雕刻
Ian的團隊亦舉辦多場貼近本地生活、深受香港人關注的工作坊,例如與創於1952年、位於灣仔的老字號茶餐廳「豪華㗎啡」合辦的奶茶導賞交流夜。活動以茶會友,帶領參加者認識港式奶茶及茶餐廳的歷史與演變,深入探究港式奶茶文化的底蘊,並親手沖製屬於自己的一杯奶茶。
導賞之旅從豪華茶餐廳的舊舖展開,近距離探索「閑人勿進」的空間,細賞黃色亞加力大餐牌、揮春、窗花等舊日陳設,聆聽豪華餐廳與社區共同發展的故事。隨後移步新舖,由導師講解「撈茶」、沖茶、撞茶等經典工序,讓參加者親身體驗奶茶背後所承載的匠人精神與手藝傳承。
此外,他們亦與多位工藝師傅合作舉辦工作坊,讓公眾接觸日常生活中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本地工藝品,例如廟宇佛堂內的神像與裝飾、傳統酒樓中常見的龍鳳雕刻,這些作品大多出自香港工藝師傅之手。每件工藝品的誕生,不僅需要技術與手藝的鍛鍊,更蘊含深厚的知識與文化底蘊。
合強昌記源自1958年由蕭汝昌創立的「昌記」,初期專門製作水上人使用的神主牌,後來因應本地古玩市場需求,轉向大量生產木雕神像。現由蕭汝昌之子蕭炳強師傅接手,他亦親自主持工作坊,講解木工雕刻的基本技巧,指導參加者動手刻劃基礎線條與龍頭圖案,親身體驗傳統雕刻的工藝與樂趣。
Ian說起初以為參加導賞團和工作坊的多會是20至30歲的年青人,但後來發現六、七十歲的長者也不少,還有一些情侶或朋友結伴來參加,參加者都表現得很開心,聽得津津有味,也會問很多問題,臉上常有驚喜的表情。工作坊頗受歡迎,而導賞團至今已辦了二、三十次,每次有數十人參加,深化了大眾對傳統行業的認識。
洋服與手藝傳承
手藝的傳承也是老舖能否生存下去的一個關鍵,就如一些洋服店,之前他們訪問過中興洋服,得悉老闆很想找到後繼者去學習他們的技藝。洋服業界內傳承可謂相當難,據說本地裁縫業出現傳承斷層始自1970年代,成衣普及與內地設製衣工場大行其道,本地裁縫不是北上發展,就是轉行或退休,業內資歷深的裁縫愈來愈少,傳承日益困難。此外,因為昔日學徒制包食包住但沒有薪酬,由零開始至滿師,一般需要最少五年,因此不易吸引新人入行。
老舖記錄冊是這樣記錄創於1958年位於中環威靈頓街中興洋服的承傳困難的:「行業前景雖然未明,一批本地裁縫仍選擇留守,中興洋服的曾慶培師傅是其中一位。他的父親和叔叔曾在怡安泰洋服學師,後來二人合資創立中興洋服。兩位長輩先後教授曾師傅造衫及裁剪,並在滿師後留店至今。人有傳承,店有變遷。店址最早在欽州街,曾經轉至白田購物中心營業,現在選址中環威靈頓街,霎眼間已是數十年光景,曾師傅至今依然孜孜不倦,他在多年前受訪,曾說『有興趣做的一定做到不做為止』,當中熱忱,不言而喻。……中興洋服承載的故事別具深意,資深裁縫守藝數十載、告別金融業拜師門下及經歷轉折終獲實習機會,各人對工藝的尊重及熱忱毋庸置疑。曾聽說過,喜歡一件事,就想把它做好;投入把它做好,手藝經琢磨而精工。挑選裁縫,若想稱身稱心,並支持工藝薪火相傳的實踐,中興洋服當屬不二之選。」
於是,他們為中興洋服出了以下一段招聘學徒啟事:
「入職要求:品行端正——中興洋服是一家小型裁縫店,日常工作使用縫紉用具,不強調跟守則行事,但我們強調團隊精神並期望每人正直行事。
工匠精神——每人均須參與服裝製作,從剪裁到縫紉,學徒要追求卓越。
對度身訂造有熱忱——工藝不是使用昂貴布料,學徒要有熱誠去磨練並不斷學習。
商業敏銳——我們是一家裁縫店,並非工場,學徒需要在各種層面協助業務。
教育水平——縫紉無須學位,能有效溝通比學歷重要。」
通過他們的宣傳和幫助,也曾經找到有興趣從事這一行業的年青人,但是適逢疫症肆虐,這個計劃就停止了,之後再找這些繼承人又要重新招募,但是他們會繼續努力幫助老舖尋找接班人。
深耕細作的堅持
香港老舖記錄冊為保育香港的老舖不遺餘力,先後出版了幾本關於老舖的書:《香港老舖記錄冊》、《香港老舖錄》、《香港茶餐廳老店總覽》,又申請了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計劃(簡稱CIBS),節目名為《顯微鏡下的老行業》,邀請不同的老舖老闆作為嘉賓,介紹不同傳統行業歷史和變遷,深化大眾對傳統行業的認識,從而令傳統行業得以傳承下去。
他們也會和其他媒體合作,譬如和「米紙」和「街招」等民間保育團體合作,Ian指出在不同的範疇也有人為保育香港的文化作出努力。他們曾和「米紙」合作古洞特輯,介紹古洞的醬園歷史和發展。也有在《經濟日報》的ETNET上發表專欄文稿。
Ian指出他們不抗拒將訪問放上YouTube,但是希望製作不要太「陽春」,要有一隊人去製作有水準的影像,才會放上去,但暫時未有這樣的人力資源。他們也有計劃到學校推廣認識老舖的活動,希望可以和學校合作辦講座,甚至可以帶一些學生去參觀老舖,但是目前也是沒有人手去做。
展望將來,Ian比喻好像揚帆出海希望發現新大陸,目前的目標未必清楚,但是很希望能夠為保育做些實在的工作,例如令到老舖傳統手藝能夠傳承下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