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不跨界 不成活 — 香港舞蹈團以「變」推動藝術發展
「從事藝術,又怎能安於現狀呢?」對許多人來說,要行多一步,便是踏出自己的安全區,但對於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來說,不安於現狀、尋求跨界發展,本身就是香港舞蹈團的常態,踏多一步,反而是他們藝術創作的「安全區域」。
36 次查看
0 則留言


在石屎森林中畫出城市綠洲
位於太子金魚街旁樓齡達59年的舊樓「長寧大廈」在進行外牆翻新後,外牆變成一幅城市森林壁畫,隨即吸引了不少人打卡,成為太子新地標。
24 次查看
0 則留言


有了支持,忍痛也是一種修練
社區組織協會成立了由18位屬邊緣社群隊員組成的跑隊,成員包括無家者、前無家者、精神復原人士等邊緣群組,由2024年10月起每周定期訓練,準備今年出戰渣打馬拉松10公里賽跑。跑隊今年參賽的也是一場慈善跑,正進行籌款活動,籌得的款項將為更生人士、貧窮兒童分別提供就業及學業輔導服務。
54 次查看
0 則留言


助人之路 從來不能一步登天
「廟街神父」胡頌恆來港38年,致力服務社區。訪問的這一天,記者跟在他身後,看見他和街坊寒暄、打招呼,他記得哪一個街角有哪一位露宿者,哪一個角落寄居了吸毒者,還認識社區中許多願意出一分力的街坊好友。神父為服務社區所走的每一步都有不同面向和嘗試,目的都是援助弱勢社群,獻上溫暖和祝福。
28 次查看
0 則留言


Carman—走過一條條彎路,才真正認識自己
這一篇的受訪者Carman,曾經長期沒有穩定的工作,在擇業生涯中持續左試右試,甚至連收數公司職員都試過,又曾經停工去泰國生活。就這樣,Carman前後花了近十年,才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職業。驀然回首,Carman看似走了無數彎路,但也正正因為走過這一條條彎路,她才能真切地認識自己。
102 次查看
0 則留言


AA—快人一步,敢為天下先
你沒有聽過糖水雄這間糖水鋪的名字?你知不知道在佐敦的八文樓中有這間小店?那麼,你有沒有品嚐過以下幾款創新食品?
58 次查看
0 則留言


陳恩碩—因為好勝所以無畏
三歲成為小演員、十五歲執導音樂劇、成年後自建主場劇院,開展長壽劇計劃……陳恩碩(Tom)的每一步都跳出框框,讓人意想不到。活躍於音樂劇場的他,就是初生之犢的最佳代言,以理性而無畏,還有不服輸的精神,征服了每一個觀眾。在掌聲之中,他邁着無畏的步伐,個人的故事和舞台一樣炫目。
55 次查看
0 則留言


黃綺琳—年少輕狂追逐填詞夢
電影《填詞L》曾在香港掀起熱話,講述一個少女鍥而不捨想成為專業填詞人,卻沒有成功的故事。在電影《填詞L》片尾出現了一幕讓觀眾感到震憾的畫面——向上滾動的製作人員名單中,十多首電影歌曲的填詞人,都是黃綺琳這個名字。黃綺琳(Norris)正是《填詞L》故事背後的主人翁,也是該電影的編
81 次查看
0 則留言


陳葒—路長漫漫 任重道遠
陳葒在大學畢業後即獻身教育工作,在還十分年青時已被擢升為校長,本來平步青雲前途一片光明,但當教育生態的大趨勢有違其教育理想與信念時,他於41歲之齡毅然辭去校長職務,成立了「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組織一班和自己有相同教育理念的人一起去匡扶弱勢學生。
122 次查看
0 則留言


曾志成—從自我達成到成就他人
曾志成(John)於2009年成功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成為第四位成功攀登的香港人。2010年,《信念》訪問了當時已有十多年攀山領隊經驗的John,他道出了在2007年的一次嚴重意外,以及團隊精神在攀山運動中的重要性。
295 次查看
0 則留言


海星—與學生一起在自然中成長
2007年,葉頌昇(海星)做了一個創舉——開設了全港首間自然學校「鄉師自然學校」。這間學校以「自然.人本.自主」為理念,在這裏學生上課睏了可以起身走走,可以赤足在操場上奔跑,可以每天與大自然近距離接觸……而他們的校規(稱為「生活公約」),還是由師生共同在「生活會議」上訂立的。
92 次查看
0 則留言


鄺頌安—由人生再出發到破繭而出
在2009年《信念》題為「人生再出發」的訪問中,我們訪問了視障人士鄺頌安。2005 年,頌安出版了第一本小說作品,同年他開始在報章寫專欄,成了專欄作家,這一切對於曾患嚴重青光眼、雙眼只剩一成視力、逐漸習慣運用失明人手杖的他來說,似乎自有天意安排,不是他可以憑個人的籌算得來的。
72 次查看
0 則留言


均香餅家—傳統老店自有它的靈魂和性格
位於深水埗區的 40 多年老字號均香餅店,於 2021 年 8 月底因不敵業主加租結業。大半年後,餅店於舊鋪隔離重開,老闆吳生、吳太召回了所有舊員工兒子爆江更回來接掌製作麵包及宣傳的工作。餅店重開之後,新知舊雨都來支持,在重開的頭兩個月每天都大排長龍,其門如市。
1,368 次查看
4 則留言


六叔—「飛」越兩代的BMX 熱潮
#67 | 新舊之間 | 採訪、撰文:Jonathan 攝影:陳曉盈 /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80年代初,BMX單車(現稱小輪車)風靡全球,當其時一齣電影《E.T.外星人》將這極限運動推上高潮。每個年輕人都希望像片中的小男孩,在影片中最後一幕,踏着一架單車直「飛」上天。當...
80 次查看
0 則留言


良友之聲—70 年以來成為不同年代讀者的良朋摯友
某一天,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先生打電話到良友之聲出版社,知道這份雜誌仍在出版後,老先生雀躍萬分地說:「想不到《良友之聲》還在,我從小時候就開始看《良友之聲》了!」良友之聲的同仁說他們接到舊讀者打來的電話,聽得最多的是:「原來《良友之聲》還在,我在小時候最愛看這本雜誌!」
79 次查看


阿橙—斷捨離帶來的蛻變
#67 | 新舊之間 | 採訪、撰文:許莉霞 攝影:許莉霞 /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阿橙是全港首位上門整理雜物諮詢師,已為過百個家居執屋減物,但她卻形容從前的自己是「全世界最不懂得整理房子的人」。她指往昔她與家人同住的家是「有入無出」的,凌亂且積儲了大量物品,甚至連她孩提...
160 次查看
0 則留言


莊慶輝—讓人擁抱幸福的玩具店
莊慶輝鍾情舊時玩具,三十年來都會到處尋找舊玩具,所收藏的玩具多不勝數。在十四年前,他更將興趣化為事業,在上環開設小店,放滿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懷舊玩具,以及那個年代的幸福回憶。
182 次查看


山景長者護理院—讓長者重拾大快朵頤時光的軟餐
不少長者因為吞嚥困難,只能吃糊狀或流質食物。信義會山景長者護理院推出精緻軟餐,還原菜式的外貌,色香味俱全,大大提高長者的食慾,尋回吃喝的樂趣。
79 次查看


鄭子宏、Kay—修復菲林電影 讓經典重現銀幕
博亞電影修復所2015年在香港設立首個海外工作室,修復過的電影作品包括為人熟悉的《英雄本色》、《秋天的童話》、《花樣年華》、《胭脂扣》等經典電影。
57 次查看
0 則留言


郊野義務搜索隊—尋找失蹤的行山人士
「每次搜索都是爭分奪秒的,要盡快找到失蹤行山人士。縱然他們不幸遇難,我們也希望找到他們的遺體,讓家屬在傷痛中得到安慰。」樹哥和雄哥是郊野義務搜索隊(CVST)的成員,每逢收到有人行山失蹤的消息,他們都不分晝夜上山搜索,即使事隔多年的個案,他們仍在搜索中。
28 次查看
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