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助人之路 從來不能一步登天
「廟街神父」胡頌恆來港38年,致力服務社區。訪問的這一天,記者跟在他身後,看見他和街坊寒暄、打招呼,他記得哪一個街角有哪一位露宿者,哪一個角落寄居了吸毒者,還認識社區中許多願意出一分力的街坊好友。神父為服務社區所走的每一步都有不同面向和嘗試,目的都是援助弱勢社群,獻上溫暖和祝福。


隔代斜桿族
現在不少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專一職業的工作模式,而選擇有多重職業及身分的生活,斜槓族所取的是一種多重事業的路向。然而,在六、七十年代香港尚未經濟起飛之時,身兼多職卻是為了養妻活兒而情非得已的景況。


賽馬會照顧者中心—從評估開始了解照顧者的需要
「以老護老」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更不時出現護老者發生意外或悲劇的新聞。怎樣對這一班護老者作出支援,減輕他們的壓力,成為社會非常重視的議題,也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機構的長者服務因應社會人口結構的改變,已將社區護老者支援視為重點服務之一。


Carman—走過一條條彎路,才真正認識自己
這一篇的受訪者Carman,曾經長期沒有穩定的工作,在擇業生涯中持續左試右試,甚至連收數公司職員都試過,又曾經停工去泰國生活。就這樣,Carman前後花了近十年,才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職業。驀然回首,Carman看似走了無數彎路,但也正正因為走過這一條條彎路,她才能真切地認識自己。


AA—快人一步,敢為天下先
你沒有聽過糖水雄這間糖水鋪的名字?你知不知道在佐敦的八文樓中有這間小店?那麼,你有沒有品嚐過以下幾款創新食品?


陳恩碩—因為好勝所以無畏
三歲成為小演員、十五歲執導音樂劇、成年後自建主場劇院,開展長壽劇計劃……陳恩碩(Tom)的每一步都跳出框框,讓人意想不到。活躍於音樂劇場的他,就是初生之犢的最佳代言,以理性而無畏,還有不服輸的精神,征服了每一個觀眾。在掌聲之中,他邁着無畏的步伐,個人的故事和舞台一樣炫目。


黃綺琳—年少輕狂追逐填詞夢
電影《填詞L》曾在香港掀起熱話,講述一個少女鍥而不捨想成為專業填詞人,卻沒有成功的故事。在電影《填詞L》片尾出現了一幕讓觀眾感到震憾的畫面——向上滾動的製作人員名單中,十多首電影歌曲的填詞人,都是黃綺琳這個名字。黃綺琳(Norris)正是《填詞L》故事背後的主人翁,也是該電影的編


「健康拆焦」中醫青少年情緒健康社區支援計劃— 中學生的自白:走過自殺邊緣 只盼有人能傾聽心底話
中二那年,從小受母親嚴厲管教的Oscar頭一遭泛起自殺的念頭。
每晚飯桌上總會放置計時器,因為媽媽規定晚飯要在20分鐘內吃完。「嗶嗶嗶……」計時器像往常般準時響起,Oscar還未把晚飯吃完,媽媽不由分說就氣沖沖地收起他的碗碟,繼而連珠炮發。


陳葒—路長漫漫 任重道遠
陳葒在大學畢業後即獻身教育工作,在還十分年青時已被擢升為校長,本來平步青雲前途一片光明,但當教育生態的大趨勢有違其教育理想與信念時,他於41歲之齡毅然辭去校長職務,成立了「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組織一班和自己有相同教育理念的人一起去匡扶弱勢學生。


金齡薈—深水埗的隔籬鄰舍
不知大家對自己的鄰居有多少認識呢?雖然人人都說「遠親不如近鄰」,但不少人都對自己的隔籬鄰舍不太認識,甚至素未謀面,難以做到守望相助,近鄰變得比遠親更「遠」。2022年起,金齡薈獲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劃支持,連續兩年推行社區計劃......


開拓香港公園的想像
公園可以是一個充滿想像的空間,奈何本地不少公園都是一式一樣。近年有些團體卻以不一樣的方式建造公園,開拓對本地公園的想像。


曾志成—從自我達成到成就他人
曾志成(John)於2009年成功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成為第四位成功攀登的香港人。2010年,《信念》訪問了當時已有十多年攀山領隊經驗的John,他道出了在2007年的一次嚴重意外,以及團隊精神在攀山運動中的重要性。


樂聚軒—一盒飯的力量
近年食品價格升幅更遠超通脹水平,對基層打工仔及長者而言,得到兩餐溫飽變得困難,甚至是奢侈。「我有時為了方便,午餐求求其其吃個麵包頂肚就算。」77歲的阿二和不少葵涌區基層街坊一樣,兩餐慳得就慳。後來,阿二得到樂聚軒「『樂心樂餸』社區互助支援計劃」幫助,不再需要為兩餐煩惱。


海星—與學生一起在自然中成長
2007年,葉頌昇(海星)做了一個創舉——開設了全港首間自然學校「鄉師自然學校」。這間學校以「自然.人本.自主」為理念,在這裏學生上課睏了可以起身走走,可以赤足在操場上奔跑,可以每天與大自然近距離接觸……而他們的校規(稱為「生活公約」),還是由師生共同在「生活會議」上訂立的。


鄺頌安—由人生再出發到破繭而出
在2009年《信念》題為「人生再出發」的訪問中,我們訪問了視障人士鄺頌安。2005 年,頌安出版了第一本小說作品,同年他開始在報章寫專欄,成了專欄作家,這一切對於曾患嚴重青光眼、雙眼只剩一成視力、逐漸習慣運用失明人手杖的他來說,似乎自有天意安排,不是他可以憑個人的籌算得來的。


樂織社—鉤織的溫暖
一支鉤針、一卷毛冷線,交到一雙巧手上,就能成為千變萬化的鉤織品。馬鞍山長者地區中心一班長者亦以雙手織出一件件讓人喜悅的小手作,更織出別具溫度的小包被、斗篷、公仔,送予失胎父母及其流產嬰兒,讓他們在哀傷中仍能感到一絲絲的溫暖。


均香餅家—傳統老店自有它的靈魂和性格
位於深水埗區的 40 多年老字號均香餅店,於 2021 年 8 月底因不敵業主加租結業。大半年後,餅店於舊鋪隔離重開,老闆吳生、吳太召回了所有舊員工兒子爆江更回來接掌製作麵包及宣傳的工作。餅店重開之後,新知舊雨都來支持,在重開的頭兩個月每天都大排長龍,其門如市。


六叔—「飛」越兩代的BMX 熱潮
#67 | 新舊之間 | 採訪、撰文:Jonathan 攝影:陳曉盈 /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80年代初,BMX單車(現稱小輪車)風靡全球,當其時一齣電影《E.T.外星人》將這極限運動推上高潮。每個年輕人都希望像片中的小男孩,在影片中最後一幕,踏着一架單車直「飛」上天。當...


良友之聲—70 年以來成為不同年代讀者的良朋摯友
某一天,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先生打電話到良友之聲出版社,知道這份雜誌仍在出版後,老先生雀躍萬分地說:「想不到《良友之聲》還在,我從小時候就開始看《良友之聲》了!」良友之聲的同仁說他們接到舊讀者打來的電話,聽得最多的是:「原來《良友之聲》還在,我在小時候最愛看這本雜誌!」


i-Change 賭博輔導平台—以AI 協助賭博者脫離賭海
2020 年 11 月,本機構獲得平和基金資助,推展全港首創的 24 小時 AI ChatBot 戒賭輔導服務,以嶄新方式回應社會需要,讓更多人及早發現賭博成癮問題,適時踏出改變的一步。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