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尋找失去的|訪問、撰文:許莉霞 ╱ 攝影:陳曉盈 ╱部分相片由金齡薈提供
在人生路上,有時會遇上意外,完全扭轉你的日常生活。85歲的玉群婆婆,5年前與好友在商場吃午飯,原本打算之後趁一田百貨減價去購物。豈料在用膳期間,她突然從座位滑了下來。送院後,她證實中風致左邊身癱瘓。為了回復往昔的身體狀況,她很努力做復康運動,現時已能坐起來。但原本愛好與朋友結伴行山的她,不能再像從前般活動自如,自我形象因而變得低落。
近來,玉群參與了賽馬會「學藝再玩」創齡藝術計劃學習陶藝,發掘到自己的藝術天分。她造的小人公仔與不倒翁陶瓷有趣可愛,同時她製作的一對陶瓷碗亦被藝術家導師稱讚說是少有新手能造出個人風格。半生勞碌養大五個兒女的玉群,從未接觸過藝術,如今學會以製作藝術作品表達自己,重拾自信心。上帝關了一道門,卻為她打開了一扇通往藝術之路的窗。
積極推動「創意高齡」
玉群參加的「學藝再玩」計劃,是於本地推廣一個嶄新的概念—「創意高齡」(Creative Aging)。計劃安排了藝術家分別進駐信義會多間長者中心至少半年,讓會員接觸攝影、陶藝、舞蹈等藝術形式,探索自身的創造力,例如版畫藝術家會帶領長者製作版畫,刻劃生活所見所聞。透過推展計劃,讓藝術成為長者表達自我的方式。同時,過程亦促進長者的社交,減少他們的孤獨感,並讓他們學習到新的技能及知識。
金齡薈服務發展主任陳志強 (Kelvin)談起當初推行計劃,是由於他這幾年為單位策劃「真人圖書館」時曾與藝術家合作,因而構想能否推展一個藝術計劃,帶來不一樣的服務。當他着手研究時,發現原來美國30年前已開始推動「創意高齡」的概念,而紐約還有一個計劃每年會資助50位藝術家,分別到不同長者服務單位駐場進行藝術教育。Kelvin覺得這個計劃很有趣,因而仿傚並在本地推行相近的計劃。Kelvin說:「香港的社工很多時都是為了處理長者的問題,而在服務中加入藝術元素。這次推行新計劃想撇開功能性的考量,看看能擦出什麼火花。」
從學習陶藝找回自我
初在中心小組上課時,玉群較少用能力較弱的左手,也很依賴身邊家傭及女兒的協助。其後,在職業治療師Yvonne的鼓勵下,她漸漸有信心放手創作,手部肌肉因而得到改善。在陶瓷藝術家賢仔上門授課時,她慢慢開始自己動手做陶瓷。有一次,玉群問賢仔:「怎樣才算做得好?我常常都覺得自己做得不好。」賢仔回答:除了技巧,最重要是造出一個獨特的形態。
玉群聽後漸漸不再與人比較,專注於個人創作,享受當下過程。她最喜歡的作品是五個如手指大小的人偶,象徵着自己五個子女。賢仔則很喜歡她造的一對水果圖案碗,兩隻碗厚薄均勻,且用色有意識地互相對應。玉群以藝術作品表述以前少有流露的內心世界,踏入耄耋之年依然保留童心。
長者上課時,照顧者也會一起陪伴學習,過程中亦令玉群與女兒的關係得到改善。知道玉群中風後,女兒特意辭掉全職工作專心照顧她。然而,兩人都是急性子,容易產生磨擦,而且,女兒很希望玉群的身體狀況得到改善,因而對她的復康訓練有較高要求,導致二人有時出現口角。一起學習陶藝後,二人多了共同話題,有更多溝通,女兒也減少平日對玉群的嚴厲,緩和了兩母女的關係。女兒緩緩道:「我覺得造陶瓷時可以有時間靜下來思考,讓我發現內心有個想自己慢下來的想法。」共同參與藝術創作,其實也讓照顧者得到珍貴的喘息時間。
為長者中心帶來不同可能性
「學藝再玩」計劃的導向,與平常的中心服務有很大分別。社福界很多時安排服務會建立系統的方式改善服務使用者的問題,但這次計劃由藝術家主導,例如賢仔不會在意玉群的左手肌肉能力弱,反而思考如何讓她做到。Kelvin指出:「藝術家認為每個人總會找到表達自我的方式,因此會想方法先讓長者接納自己。」他記得創意舞蹈的藝術家很欣賞一位長者即使身體弱了,依然做到微妙的動作變化。他認為這是社福界很值得學習的觀察力,「其實除了改善還有很多可能性,還可以讓長者感受這刻的自己可以做到的事。」
長遠來說,Kelvin期盼「創意高齡」的概念可以在香港落地生根。「有同事常說老了不想去長者中心,因為覺得那裏很悶,不適合自己。但如果長者中心是一個充滿不同可能性的地方,有各式藝術家提供不同的新嘗試給長者,就會很不一樣。」有研究指出創意活動能令長者的心理和生理更健康,有參與文藝活動的長者會較少生病。現時紐約政府每年都有常額資助予不同藝術家進駐長者中心,他希望香港有一天也能做到,為長者服務帶來不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