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服務「生活學習」—孩子登上昂平高原探索 展開「生活學習」之旅
- elcsshk
- 3月3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70 | 多行一步 | 採訪、撰文、攝影:Charlotte /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少新生代自小在温室中成長,不懂得剪指甲、綁鞋帶,以為蘋果就是肉色,習慣被家人或家傭全天候照顧。
然而,機構幼兒學校相信學習源自生活,藉着長全日學制的優勢,多年來以「生活學習」為學校課程的核心,讓孩子從動中學、做中成長。幾歲小人兒在學校會學習自理與照顧生命,也有機會烹調料理、登上高山及參加 2 日 1 夜的宿營等。在過程中,老師會盡量少干預,孩子就算遇上挫敗,也會透過反復嘗試,找尋解決方法。孩子因而變得更勇於嘗試,並懂得朝着興趣自主學習,為成長的挑戰作更好的準備。
「生活自理」與「生命照顧」
機構幼兒學校秉承「百位孩子百樣美」的理念,認為每位孩子都是獨特的,自然應該按照個人的需要進行學習,亦參考了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的教育理念——重視經驗及從生活中學習,積極在校園推動「生活學習」。
我們這天走進基恩幼兒學校,看看他們如何推行「生活學習」。這裏的老師會盡量把生活中孩子能力所及的事,放手讓他們參與,令他們變得更獨立。「生活自理」方面,孩子會學習收拾、清潔及預備餐點等。有一次,他們有機會學習煎蛋。高班的甄老師憶起笑說:「他們發現原來下油不會『黐底』,最後整盤煎蛋滿是油,不過這也是他們的學習過程。」只要孩子有興趣的菜式,老師就會讓孩子搜集資料,寫好要預備的材料,再準備及製作,還可以把經驗帶回家在日常應用。
孩子亦會通過「生命照顧」學習,他們會在學校花園種植士多啤梨、檸檬、薄荷葉等。其後,他們就會摘下成果,泡檸檬或薄荷葉水,還會製作不同甜點。校園也有金魚及小烏龜讓孩子照顧,他們還會因擔心雀鳥吃掉花園裏的毛蟲而帶回課室悉心照料,並見證牠們變成蝴蝶的過程。張嘉欣主任緩緩道:「我們認為生活參與最容易讓孩子投入,也是最具效能的學習媒介。」
由興趣引伸成的行山旅程
老師也會透過觀察發掘孩子的興趣,再提供機會豐富他們的生活學習經驗。早前,有位同學看了《小高的遊樂場》繪本,見到書中主角會到不同景點遊玩,就跟其他同學說:「不如我們也四處去玩吧!」同學聽着覺得有趣,想法很快引伸成昂平高原的行山之旅。
不過,原來很少同學到過一座這麼高的山,而且山上有很多石級,對幼兒來說是一大挑戰。於是孩子就想,誰懂得行山呢?然後,就去訪問熱愛行山的盧校長,發現要越過這座高山,需要預先進行體力訓練。他們寫下訓練清單,進行原地跑、單腳跳等練習。張主任讚賞道: 「他們真的很投入,進行踩單車訓練時,他們原本只計劃踩五個圈,當下覺得不夠,便踩了七個圈。他們都很雀躍地籌備,縱有挑戰但也願意嘗試。」
孩子亦閱讀了很多資料,並看了相關的影片,發現山上會有很多碎石和樹枝,明白到必須穿着適合行山的運動鞋。他們也發現可能會沒有廁所,老師問該怎麼辦時,有些孩子接受不了,後來有些答喝少點水就不用去,有些則說到沒有人見到的地方解決。甄老師說:「我們想讓他們知道真的會遇上不同問題,要做好心理準備接受挑戰,以及適應環境的變化。」
粉紅色石頭的身世之謎
不少孩子在這次旅程中都有驚喜的發現。向來對恐龍時代有興趣、唸低班的宇基,一心想在這次旅程蒐集到更多粉紅色「隕石石頭」,印證他的推論……
不久之前,學校到大潭水塘郊遊,他在草叢拾獲一顆石頭,並大叫:「這塊石頭很特別啊,是粉紅色的!」他猜測可能是有人在上面塗了顏色。乘車回程時,他依然反復思量,小腦袋忽然靈光一現,轉向老師道:「一定不是被人塗顏色上去的,因為沒有人在那裏畫畫,可能是隕石來的!」
數天後,宇基在學校找到一本太空科學圖書,書內有不同星體及隕石的資料。他看後唸着:「上次那塊石頭,應該是很久以前從天空掉下來的。」隨後,他拿出石頭觀察,發現不只有粉紅色,還有點白色及深紅色。班主任也為他提供不同的石頭樣本,讓他進深研究。小人兒邊細看,腦袋邊飄浮至外太空,想像起隕石掉落地球的故事。他拿起畫筆,以四格漫畫把想像呈現,描繪出在恐龍時代已出現的石頭身世。
這次,登上昂平高原,年紀小小的宇基拿着樹枝一步步走過崎嶇不平的石級,享受在大自然中探索,最後搜索到多兩塊粉紅色石頭。整個學習過程從他的興趣引入,老師再從旁提供指導及工具,啟發他從生活發現,學習到豐富的知識,並開展不凡的想像力。
「香港瘰螈」Get!
高班的陳宇則在昂平發現了香港唯一一種本土蠑螈「香港瘰螈」。出發前,老師在課室張貼了會在山上出沒的生物圖片。經過山澗時,陳宇看見一個貌似蜥蜴,但沒有鱗片又擁有扁長尾巴的生物。他記得在課室裏看過,想起是「香港瘰螈」,這個發現讓他喜出望外!回到校園,老師着同學以黏土製作在山上看到的動物,他二話不說就製作了「香港瘰螈」。但第一次是憑記憶製作的,好像差一點點。於是,他找來學校的香港生物圖鑑細讀並抄下筆記,發現牠的前後肢並非分別只有三趾,而是前肢四指、後肢五趾,腹下還有橙色斑紋,再重新製作更像真的「香港瘰螈」。
其他孩子當日也很興奮地登山,沿路趣味盎然地觀察及探索。有些同學還會拿着樹枝,每級石級都刺一刺看穩不穩,然後提醒同學,十分有愛。爬到山上時,同學們都很享受在自然環境中,在一望無際的草原吃東西、玩捉迷藏、放風箏等。
張主任說:「其實我作為大人,都會想能不能登到山頂呢?但是他們年紀這麼小,要跨上這麼多高高的石級,並由十點起行,三點才下山,其實挺累的,起初是完全想像不到他們能挑戰到。」這次旅程,也讓孩子更認同自身的能力,現在正計劃下次可以再去挑戰哪個山峰哩!
第一次離家宿營
除了策劃行山活動,老師在上個學年,還與高班同學共同策劃 2 日 1 夜的畢業宿營,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是 6 年來首次離開家人,學習獨當一面。張主任解釋:「我們辦宿營其實是想讓孩子知道,這三年你已成長了不少,很多事情已有能力處理,這個宿營是畢業前的成果總結。」
事前,孩子會共同規劃生活日程、入營須攜帶的物品及遊玩路線等。老師還會跟家長說讓孩子自己執拾入營物品,因為這也是生活經驗,家長可以待孩子預備完後再幫忙檢查。孩子還計劃了那天晚餐想吃牛肉烏冬,於是老師當天就帶他們到街市買食材,之後由他們一手一腳備料及
烹調。隨後,他們就分組洗碗、清潔課室及預備軟墊睡覺。
孩子在最後的「課堂」,展現自主獨立的能力,也在升小學前與同學留下深刻、珍貴的回憶。張主任說:「將來這個世代可能會有很多變化,我們很想透過『生活學習』,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面對挑戰時也知道自己會有方法應對。」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