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快樂院舍」計劃—推動「快樂院舍」文化 讓長者的笑容每天都增多

#70 | 多行一步 | 採訪:Charlotte、Jonathan / 撰文、攝影:Charlotte /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說起對院舍的印象,大家或許想起一片沉寂。機構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務隊的中心主任陳佩珊(珊姑娘)分享:「院舍的生活真的很平淡,老友記的生活離不開看電視與聽歌。雖然這裏有很多老友記住在一起,但他們通常很少交流,甚至叫不出對方的名字 。」儘管身邊被許多人包圍,事實是長者在院舍的生活反倒更為孤單。


機構長者服務團隊一直秉持「人本自立」的理念推行服務,近來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務隊以當中的「勤運動」和「衡飲食」元素介入服務,在院舍引入「耆毅挑戰360」(低結構歷奇運動)及精緻軟餐,致力推動建立「快樂院舍」文化,冀盼為居住在院舍的長者帶來多點笑容。



改寫單調的院舍生活

院舍生活除了單調,也存在服務的局限性,就如照顧服務通常重視醫療護理,未能完全關顧長者的身心健康需求。同時,院舍亦以保障長者安全為先,或會導致約束長者活動的情況出現,讓他們悶悶不樂。數年前,機構推行「人本自立」時,以「人本自立,笑容有價」為口號,盼望長者的笑容可以一天比一天多。這個理念一直在團隊心中醞釀,他們不時構想如何讓院舍長者開心一點,因而萌生推行「快樂院舍」理念。


他們想到可以在服務引入「耆毅挑戰360」低結構歷奇活動,即是活動設計及器材設施均設在地面上,以高安全性為前題的歷奇活動。長者會一同坐在椅子上,進行創新的釣魚、拍球及彩虹傘等團隊遊戲,讓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中挑戰自我,並增強社交互動。計劃於2023年7月至2024年11月推行,涵蓋11間私營安老院舍,成功促進長者的身心健康,並建立充滿支持與尊重的氛圍。



同時,團隊也藉遊戲喚起長者的昔日回憶。社工黃希爾(Hills)說:「長者進入院舍後,很多時就會跟他多年的原有身分脫離,只變成一個被照顧者。」因此不少遊戲特別融入長者從前的身分,例如他們玩打地鼠遊戲時,會模擬從前當農夫時捉田鼠,防止牠們破壞農作物。遊戲後亦設有分享環節,讓長者談起過往的工作,重拾自我認同感。談起舊事亦能為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帶來刺激,讓他們重拾回憶。



活動促成一對姊妹花

資深社工方敏芝(Gigi)憶起,計劃更成功撮合兩位素不相識的婆婆成為朋友。其中一間團隊服務的院舍,有一位99歲的娟婆婆,她患有認知障礙症,並且是操潮州語的,難以與身邊的人溝通,因此通常很少參與社交活動。直至院舍推行「耆毅挑戰360」,為她的生活增添了與人互動的樂趣,Gigi說:「其實遊戲和運動,是可以拋開所有語言障礙,只要參加者聽得懂在做什麼,就可以跟着做來參與團體活動。」


其中一次遊戲,需要跟鄰座互動。娟婆婆旁邊的花婆婆,在中風後只有一隻手能動,兩位都是坐輪椅的婆婆,發揮各自的剩餘能力各取所長,成功合作完成了限時堆砌不同顏色骰子的遊戲。活動後,花婆婆笑說:「全靠娟娟,不是她幫我堆疊骰子,靠我一個也做不到。」Gigi繼而問娟婆婆:花婆婆是不是很好?向來少理會人的她,馬上笑着點頭。自此,她們成為姊妹花,繼續一起參與遊戲,閒時又會互相照顧,例如幫對方梳頭。Gigi說:「這段友誼很難得,一般人眼中,八、九十歲還講什麼交朋友,但她們竟然還可以在院舍交到朋友。」計劃成功鼓勵長者之間的互動,建立友誼與支持網絡,令生活變得更多彩。



重拾吃喝的樂趣

此外,院舍不少長者都有吞嚥困難的情況,需要進食糊狀或流質食物。糊餐缺乏食物的質感和美味,長者往往不知道所食為何物,因而胃口大減。餵食困難更在認知障礙症患者當中相當普遍,當他們覺得食物不好吃,就會拒絕進食,引發脫水和營養不良。於是,團隊於2021年4月起積極在院舍推廣還原菜式的味道與外觀、質感軟潤的軟餐餸菜,讓長者重拾進食的樂趣。


團隊同時推廣「同桌共食」的概念,讓身體狀況各異的長者可以坐在一起用餐。這就如最近院舍其中一餐是吃粟米斑塊,有特別需要的長者就在同一桌上享用精緻軟餐的版本。言語治療師主任區志漾(Danny)說:「我們希望讓長者知道,人人都可以享用同一款食物,不用有區別地分開不同時間或桌子吃。」



推動軟餐帶來的最大改變,是大大提升長者的進食動機。Danny特別記得院舍有位體弱長者,半年都未曾聽過他講話,但吃過軟餐後就很喜歡,並問身邊的長者:「你吃了沒有?你也吃吧!」珊姑娘搭話:「在院舍裏,分享食物這回事,往常是真的很難見得到的。」這也正正代表長者很滿意軟餐的膳食。他們也多了表達對食物的意見,吃得更歡暢了。


把快樂院舍推得更廣

珊姑娘堅定說道:「無論是推動軟餐或低結構歷奇活動也好,其實我們最重視的,是聆聽老友記的聲音。他們仍然是自己生活裏的主人,對食物的評價和對遊戲的分享都是重要的,我們很着重他們在過程中能表達自己的聲音。」他們努力透過不同環節,促使向來覺得自己「無得揀」的長者,也願意表達自己的聲音。


團隊正撰寫《耆毅挑戰360》執行手冊,期望與業界分享低結構歷奇運動在院舍的應用,讓更多院舍長者受惠。他們更期望能推動屯門及元朗區其餘80間私營安老院舍,成為讓長者展現更多笑容的「快樂院舍」。


參與的院舍院長與院友覺得推行「快樂院舍」後帶來了什麼改變?

基德(好旺)護老院院長 陳芳蒂女士:

長者的自信心提升了,可以自行做到更多事情,有些長者甚至學習用iPad。自信心很重要,如果沒有自信,即使是平常人,明明有能力但都發揮不了。此外,從前在護理時如果不舒服,一般長者都不敢說,但現在會主動向姑娘表達感覺及建議。


嘉美護老院有限公司院長(董事) 王熾文先生:

老人家做多了運動,變得主動了。我們有位60多歲、曾患腦癌的院友,初來時不願意與別人聊天,但參加計劃時被選為班長,此後人變得開心了,也願意主動幫助其他老人家,記憶力也更好了。


善頤康薈院長 梁旋先生:

老友記的負面情緒少了,令院舍的氣氛都變得不一樣。家人來到院舍,也會發現他們多了笑容。另外, 部分長者的自理能力也間接在多參與活動後提升了,他們可以自行去廁所,不用再包紙尿片。


院友 劉蘇蓮(80歲):

很開心認識了很多朋友。我們院舍有數層,樓上樓下都不認識,但透過遊戲,我們會齊集一起玩,一大群人玩遊戲玩得很開心。


院友 趙澤邦(61歲):

大家多了合作的精神,也認識多了朋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