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開拓香港公園的想像


#68 | 尋找被訪者 | 採訪、撰文:Charlotte 攝影:Jonathan、Charlotte/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公園可以是一個充滿想像的空間,奈何本地不少公園都是一式一樣。近年有些團體卻以不一樣的方式建造公園,開拓對本地公園的想像。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去年參與建造的「茶果嶺海濱公園」,以「好玩自然」為設計主題,把自然元素與遊樂空間融合,讓小朋友透過遊戲連繫大自然。公園設有8米高繩網攀爬架,爬到最高點後還可從滑梯滑下,並設有噴水裝置讓公眾嬉水。


信言設計大使「未.共研社」的《眾.樂樂園》項目,在社區推出四個微型公園,其中的「荃灣二陂坊遊樂場」設計獲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大獎。它以適合不同年齡層的戶外「社區客廳」作為設計概念,為不同年齡的使用者添加遊樂設備、專用休閒區和活動空間,並以色彩繽紛的地面圖形連接不同區域。


這次Crossover找來智樂遊樂環境經理陳煒軒(Jacky)及微型公園設計師陳韻淇(Kay)對談。他們分別以規劃者及設計師的角度,分享建造特色公園的經驗。在他們心目中,怎樣才是理想的公園?


Profile

陳煒軒(Jacky)

工作:智樂遊樂環境經理

近期參與的公園項目:茶果嶺海濱公園、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


陳韻淇(Kay)

工作:產品設計師、社區互動策劃人

近期參與的公園項目:荃灣二陂坊遊樂場


信:《信念》

J:Jacky K:Kay


信:你們設計公園時有什麼原則?

J:有三點我們都很關注,就是好玩、共融、安全。怎樣才算好玩?第一點是有一定挑戰性,小朋友會主動挑戰自己的體能。此外,就是有選擇,即是有多樣性的遊樂體驗。第二點共融方面,就是要玩得到且通達。還有,空間會引導玩家,跟不同持份者共用空間,而且方便玩,並有合適的相應配套提供給玩家,例如沙池附近設有洗手間。同時,社區能參與設計的過程。第三點是安全,就是要符合安全標準。


K:你們是最專業的,我反而想以設計師的角度分享自己的經驗。有幾個元素也很重要,其中包括社區元素,以及小朋友對於這個地方的想像。他們往後很多年都在那一區生活,除了提供空間給他們去玩之外,玩樂的時刻也在建構他們的童年。


我以前是住在蝴蝶邨的,那裏有條很長的鐵造滑梯,我想有兩三層樓高,不是圓筒形那種,是全開的,還有很大的繩網陣。我的童年遊玩回憶,就是建構自遊樂場的,這對於小朋友是很重要的社區想像。另外,我覺得設計師做出來的東西,對於美的概念要拿捏得很好。我們期望透過作品教育小朋友審美觀,讓他們覺得這個城市是漂亮的。現時,我則希望小朋友學會欣賞自然物料。



信:可否介紹一下你們曾設計的公園的特色?

J:剛才Kay說的自然元素,亦即是遊樂場和地景的融合。其實我們設計的茶果嶺海濱公園就是想達至這目的,這稱為遊樂地境。我們會盡量根據原有的地勢環境,在上面加添遊樂設施。茶果嶺海濱本身是污水處的泵房,正常人怎會走過去接近它?渠務署當時跟我們一起思考是不是可以讓泵房變得好玩。


我們就加入了水、風、陽光等自然元素。污水處泵房入口現時是個玩水區,公園還有一個百米高的樹屋,又有吊橋。一進去就有不同的自然元素,我們希望小朋友在那裏遊玩之餘,也與大自然有交流。


K:我們最初設計二陂坊遊樂場微型公園時,因為知道公園兩旁居住的是密集的劏房戶,他們從前由窗戶看到的景色,基本上只是一塊灰色的空地,什麼都沒有,有種很悲情的感覺。設計時,我們會想像他們從房子望出來會是什麼景象。我們希望為他們帶來新鮮感,同時建立到歸屬感。最後,我們以色彩繽紛的地氈為概念,想大家從窗戶往外看時,看到很美麗的景象。



信:你們是如何開展設計公園工作的?

J:剛才Kay也有提及做社區參與,我們都會先邀請專家給予意見,如建造茶果嶺公園前,我們諮詢了不同的無障礙專業,如醫生及特殊教育教師,之後還有社區不同年齡層的用家。當然還有集專家和用家於一身的小朋友,他們是玩的專家,最後都是用家。但要怎樣去收集他們的意見呢?很有趣的,小朋友有時不是透過說話,而是透過動作、畫畫表達,甚至哭或躲起來也是一種表達。我們會透過小朋友的行為,再分析他們想要什麼遊樂體驗或空間。


K:同意,另外我之前還做了詳盡的site audit(場地審核)。其實不只專注建造的區域,是要再看看怎樣讓那個空間跟附近的空間配合,令大家各有特色,讓資源分配得更好。


信:你們如何轉化收集得來的意見融入公園設計中?

J:茶果嶺公園的樹屋上有個雲形的木製平台,當初其實是收集到有小朋友希望樹上有雲,但我們沒理由這麼直接運用,而是想加入好玩的自然元素,讓他們可以跟光影及樹木有接觸。雲其實只是表面的一層,重點是在雲上做什麼?為何樹上會有雲?背後原來是因為小朋友喜歡攀爬,同時想有個地方躲起來或傾訴心事。於是,我們就做了半遮蓋式的雲形平台,他們在上面可以跟地面的小朋友交流,而平台的地面又有些有樹葉圖案的洞,正午太陽曬到地面就會有葉影,當中的社交元素是我們着重考慮的。


K:如Jacky所說,不是每件事都可以直接順着用家的意念做出來,因為很多東西本身都很難形象化,或者背後需要很多考慮。設計師需要再花心思把意見轉化,雖然辛苦,但這是我最享受的過程。



信:建造公園的過程中有什麼印象深刻的時刻?

K:我看到街坊漸漸習慣使用新的公園,看到他們怎樣在社區凝聚。作為觀察者,看到這個變化,會令我覺得很開心。因為你看到那些互動,即是他們遊玩和使用,或觀察到他們有其他使用方式,就會覺得在社區又得着了一些東西。


J:我則想起在茶果嶺公園,有些照顧不同障別人士的設施。開幕後,有個行動不便的小朋友,坐在輪椅上並插着鼻喉。有同事看到他每天都去玩氹氹轉,更美好的是其他小朋友都會陪他一起玩,真的做到了共融。我們不只是提供了遊樂設施給殘疾人士玩,還讓不同障別的人一起玩,這件事真的令我超級開心。



信:往後香港的公園會否迎來什麼改變?

J:在再上一份施政報告,提到康文署會為香港超過170個遊樂場進行翻新,現在已陸續開展。過往很多人都說香港的公園一式一樣,可能未來都會有一式一樣的出現,例如我們的樹屋可能都會出現。新的一式一樣是怎樣?市民下一步的需求又是什麼?需要有刺激感的遊樂設施?我們往後可以再觀察。


K:正正因為接下來會有過百個項目推展,亦衍生了不同的問題。究竟要選哪170個?哪個更急切?我之前跟另一間建築師行一起做了6個地區諮詢活動。每次都希望可以透過公眾諮詢活動做好一點的決定,讓公眾可以參與在過程中。


此外,現時主要是有前期的指引,但後期的管理指引還未有太多。其實也要快點開始制定管理指引,因為二陂坊遊樂場由2021年開放, 2023年已經需要針對實際使用進行設施調整。如果早點了解頭一批公園推出時遇到的情況,再據此制定指引,之後就可以做得更好。



信:公園對於社區有什麼重要性?

J:我想最基本就是帶來凝聚力和歸屬感,他們會為住在某個區而感到自豪。而且我希望變得好玩的不只是社區,而是整個城市。


K:我都同意,正如以前我居住的蝴蝶村的長滑梯和繩網陣,遊樂設施能建構小朋友的童年回憶,令他們對社區產生依附。


J:還有促進身心發展,因為遊樂場的起源是幼稚園的後花園,是德國人發明的。他們當時想在幼稚園後方讓孩子接觸到自然元素,並透過遊戲、玩具,發掘他們的創意、體能、感知等。如果只困在家中,失卻這個過程,就會減少對自我的了解,所以戶外遊戲對小朋友很重要。



信:怎樣才是理想的公園?

K:我覺得最理想的是到處都能發生遊樂體驗,前題當然是在安全的情況下進行。其實很多遊樂體驗可以在街道上發生,我覺得遊樂體驗不應該只局限在某個空間。我們談到城市建造,其實每個空間可能只要友善多一點,已經足夠令大家在城市行走時多一份愉悅感。


J:這也是我加入「智樂」的原因,我本身是城市設計師,因為見到機構在推動「好玩城市」而加入。我們雖然做很多遊樂場項目,但我們為什麼有這麼多遊樂的主題?其實都是想用一個手法來推動「好玩城市」,只不過暫時的框架還是遊樂場。但如果未來我們在規劃上沒有明顯的推進,很難有在遊樂場以外的突破。反過來我們會不會思考令遊樂場以外的地方,變得好玩呢?比如我們未來有個在櫻桃街的項目,計劃推動「好玩街道」,將遊樂場的圍欄推開,令旁邊的道路也變成遊樂場。



信:可以分享海外具啟發性的公園或遊樂體驗嗎?

J:我讀書時在歐洲曾見過一個活化了的交通系統,行人過路處的交通燈會放音樂,而紅燈時那紅燈公仔還會跳舞。它為什麼會跳舞呢?它們的動作原來源自公眾,附近的廣場有個黑盒的設施,公眾可以進去跳舞,或跟着音樂在裏面做想做的動作,交通燈就會把那些舞姿反映在紅燈公仔上。結果,那裏少了人衝紅燈,還少了交通意外。其實這個項目好玩得來又有利交通規管,並能提高城市的安全,而且是很簡單的項目。


K:我在日本去過一個老人公園,它不像香港那些只有椅子及健身設施,而是有很漂亮的風景和設施。公園的設計者有注意到老人的自身及遊樂需要,除了照顧生理及社交需要,也涵蓋了心理治療元素。


信:那你們對香港未來的公園有何想像?

K:我希望十年後可以做到類似剛才提及的紅綠燈設施,這樣我會很開心。


J:遊樂體驗超越了遊樂場。


K:是的,超越了特定的空間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於1987年創立的本地慈善團體,以推動兒童遊戲為使命。透過安排遊戲服務、營運遊戲空間、提供遊樂環境安全及顧問服務、促進本地共融遊樂場的發展等,期望為成長中的每一個兒童創造自由遊戲,同時裝備大人們了解兒童遊戲,滿足小朋友的遊戲需要。


未來十年,他們的目標是將香港發展成「好玩城市」,包括令香港每一個公眾遊樂場均屬安全、通達、共融兼好玩,以及全港十八區均有由孩子話事的社區遊樂空間等。


「未.共研社」《眾.樂樂園》項目

「未.共研社」是信言設計大使的旗艦計劃,在 2018 年開始與不同公私營機構合作,以《眾.樂樂園》為主題,並以探索公共空間的未來發展為主軸設計四個微型公園,為康文署轄下小型花園和休憩處帶來全新面貌。


四個微型公園分別為:砵蘭街休憩花園、咸美頓街休憩花園、二陂坊遊樂場和山道天橋底休憩處。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