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助人之路 從來不能一步登天

#70 | 多行一步 | 採訪、撰文、攝影︰靜/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廟街神父」胡頌恆(John Wotherspoon)來港38年,致力服務社區。訪問的這一天,記者跟在他身後,看見他和街坊寒暄、打招呼,他記得哪一個街角有哪一位露宿者,哪一個角落寄居了吸毒者,還認識社區中許多願意出一分力的街坊好友。神父為服務社區所走的每一步都有不同面向和嘗試,目的都是援助弱勢社群,獻上溫暖和祝福。


因為包袱小所以行得快

訪問正值聖誕前夕,和神父相約在慈悲香港食堂會面,他坐在餐廳中和街坊聊天,餐廳中坐着慕名而來的客人,一旁還有一個耶穌卡通形象的立牌,正在使用筷子夾着點心。胡神父笑着向我們介紹各款點心,這個溫馨的場景就代表了胡神父的形象——融入社區的、温暖的傳道者。胡神父的工作總是充滿機動性,這個月聽到他幫助無家者,下一個月社區食堂開幕,那他到底是本着怎樣的原則去服務這個社區的群眾?那就是「看到困難,伸出援手」。


「我們的組織(慈悲香港)架構很簡單,正因為簡單,所以當要做一件有益街坊的事、見到人們需要幫助時,都可以立即行動,不用等批示,也不用開會,一切都簡單快捷。」胡神父分享。


就是因為這種機動性,讓慈悲香港能緊貼着基層工作︰為無家者提供食宿,支援吸毒者戒毒,為更生人士尋找工作機會。那天他帶領我們步行到街角某個公共洗手間前,指出早前他在這兒發現了一個生病的無家者,就馬上和對面的粥店合作,為無家者每天送上一碗熱粥。在這樣的冬天,一口熱粥就是雪中送炭。


胡神父就是這樣善於「發掘」要幫助的對象,也沒有章程去規限自己如何幫忙,更從不認為自己是「做了很多」。他認為自己只是幫到就幫,又或者只是奉行簡單的使命:「實行耶穌的福音。」





面向疫情 快速行動

說起機動快、效率高,便不得不提神父在疫情期間為「麥難民」和外籍傭工提供住宿。當時全香港許多人都自顧不暇,由於害怕被傳染,人和人之間出現了無形的隔閡。無家者不能在連鎖快餐店度過寒夜,外籍傭工也因為疫情拖慢各個流程,或因不同原因而無家可歸。就在這時,一個高效率的計劃突然就面世了。


「在一個星期六早上,神父知道了在疫情中一些無家者因為未能在連鎖快餐店落腳而流落街頭。同時亦因疫情風險,許多NGO未能即時提供幫助。當時神父就決定幫他們尋找住宿的地方,我們很快在平安大廈找到願意出租、無懼疫情風險的賓館,當時這些賓館也因為疫情而大受打擊,所以雙方一拍即合。」慈悲香港社工兼經理梁美玲補充。


他們於疫情高峰期在平安大廈租了十幾二十間房,可同時供數十人使用,不少提供房間的,更是因疫情而失去生意的性工作者。說起這段經歷,予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快,當時神父見到傭工因為新冠陽性被僱主趕了出來,試過即日租地方、即日簽合約、買物資,讓他們即日入住。聽起來好像難以想像,但原來只有有決心,就能展現出行善的速度。床未準備好,就先買床褥,鋪在地上連在一起,可以睡好多人。他們最後甚至安排了許多外籍傭工睡在組織的辦公室,實踐「幫得一個得一個」,高峰期曾試過一晚安排六十多個外籍傭工入住,讓大家在疫情中有容身之所。



「快」字背後 每天「落區」

這一個「快」字背後, 其實包含了許多信息,一方面體現出神父他們幫助他人的決心,一方面體現出他們有多投入於這個社區,一手掌握了這兒無家者的狀況,也掌握了「平安大廈」生意難做的困境,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快速牽線。這一分熟悉和運籌帷幄,大概只有每一天都「落區」,和街坊共同生活的胡神父才能做到。


「背後仲有好多人幫手啦,我們真的好幸福!」神父笑着搖頭,一點也不居功。


在疫情的幾年,神父和其他義工共為四百多位無家者安排了住宿,其中包括一百五十個新冠陽性患者。現在疫情過去,但疫情的影響猶在,許多基層的生計都受到挑戰,因此神父便把社區中心改為飯堂,一方面為更生人士提供工作機會,一方面也希望能籌集資金服務更多有需要的人。


慈悲香港食堂位於油麻地廟街,是一間由胡頌恆神父開設的社企餐廳。食堂專注於提供港式點心,菜單上有多達70款選擇,更特別聘請更生人士作為員工,以幫助他們重建生活。慈悲香港食堂不僅對所有食客開放,還設有免費飯卡,確保無家者和基層人士也能享用美食。餐廳的成立旨在支持社區,為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



助人之途 長路漫漫

慈悲香港的工作有不同面向,會幫助無家者、在囚和更新人士,也幫助吸毒者和其他有需要的人。問及神父在各種服務中最大的挑戰是甚麼,他認為是「足夠的關心。」


「例如吸毒者,這兩年我們幫助了二百個吸毒者入戒毒所戒毒,我們每個月都為吸毒者舉行聚會。來參加的有本地吸毒者,也有尼泊爾的吸毒者。他們許多人從戒毒中心出來,本身已成功戒毒,但當缺乏關心、關愛時,便很容易再迷失。所以我希望能為他們提供更長時間的援助,例如協助他們找到工作、找到生活的寄托。」幫助人,有時是一時的、只需要一個簡單的舉動;但更多的時候,或許需要「多走一步」,才能以生命影響生命,這也是神父為何總是踏出這一步,因為助人之路從來不可一步登天。


就是這份關心,讓神父助人的故事總是充滿溫度的,也很人性化。現在慈悲香港共有四間中心、六間宿舍,主要服務旺角、佐敦、油麻地一帶的無家者、難民、吸毒者等,不同國籍、背景的人都是他們的服務對象。在神父口中,許多故事都如閒話家常般信手拈來︰他們每星期都會為不同的群體舉行福音聚會,神父笑說有一些朋友總是會睡着了;又高興地分享他幫助了一個在街上睡了三十四年的露宿者入住老人院;還有一位更新人士曾入獄十多年,出獄後最初只能在麥當勞睡,後來有了工作和自己的家。這每一個小故事都不像是一宗宗個案,更像是社區的一個個朋友,反映出神父在廟街的十五年,就是以這樣的姿態,去實踐心中的大愛。


來港三十多年,植根廟街亦已經十五年,胡頌恆神父不只是服務這個社區,更是屬於這個社區。神父用他的行動去愛這兒,他永遠不會只坐在辦公室看文件,而是走到街上、走進監獄,親身面對每一個朋友、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他說,這一步一步,都是為善最樂。他更自言離不開基層、離不開廟街,每去到高級的地方,都感覺像「一條缺水的魚。」


就是這種純樸和真誠,才成就了「廟街神父」的故事,也讓「慈悲香港」聚集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幫助他把助人的念頭馬上化作實際的行動——只要是為了自己的家園,每個人都會費煞思量;為了幫助朋友,都願意「行多一步」。就好像這次作為訪問地點的這間慈悲香港食堂,是神父為朋友踏出的「又一步」,不過他大概不認為自己正在進行不一樣的嘗試,因為他只是用盡一切方法,去實踐主耶穌的「行公義,好憐憫」。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