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有了支持,忍痛也是一種修練

#70 | 多行一步 | 採訪︰Jonathan / 撰文︰周淑屏/ 攝影:Mandy Yeung、Jonathan /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成立了由18位屬邊緣社群隊員組成的跑隊,成員包括無家者、前無家者、精神復原人士等邊緣群組,由2024年10月起每周定期訓練,準備今年出戰渣打馬拉松10公里賽跑。跑隊今年參賽的也是一場慈善跑,正進行籌款活動,籌得的款項將為更生人士、貧窮兒童分別提供就業及學業輔導服務。


正面信息可鼓勵他人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衛東指出 : 對無家者來說,情緒管理很重要,這些人都是經歷過失敗、不如意,例如賭博、酗酒的問題、生意失敗、失業、和家人關係不好等等;他們往往很容易放棄——放棄工作、放棄目標、放棄和他人建立關係;他們亦多對將來沒有計劃,只會思考今晚怎樣才有飯吃⋯⋯。對自己沒信心亦是一大問題,吳衛東認為做運動是訓練信心的過程,邊緣社群沒有運動習慣,而跑步是運動治療的有效方法。起初的目標可能是跑三、四個圈,建立信心之後就可以挑戰自己的體能。這計劃讓他們用16個星期去建立信心,讓他們不要看小自己,進而建立永不放棄的信念,希望他們對自己的人生都不放棄。


為鼓勵隊員堅持訓練,吳衛東為跑隊設立目標——若隊員出席到一半訓練,便會送價值400多元的跑鞋給他們;完成訓練也會給回他們交通費;完成馬拉松後更會一起去吃豐盛的一餐飯。跑隊的約章是要準時參加訓練,訓練期間不向隊友借錢、不吸煙、不飲酒、不賭博、不講粗口、不埋怨、不做犯法的事。


吳衛東認為他們這種不放棄的堅毅精神,亦可以鼓勵其他人。 他指出誠意和態度是最重要的,本來這些被社會看不起、被社會邊緣化的人,可以用他們的堅毅帶出正面的信息鼓勵其他人。跑隊隊員肯站出來可帶給社會正面的意義,例如現在已經66歲的雲誠,他常自備兩枝長逾一米、以膠管包膠金屬喉管改裝而成的跑杖來練跑。在平均30多歲的隊員當中,他是年紀最大的,但是他也是跑得最快的前三名之一。




為什麼要走這條苦路?

雲誠年輕時讀書不多,18歲便出來社會工作,起初是做學師,曾經在電鍍廠、牛皮廠、漂染廠工作,當時因為和家人關係不好,晚上要睡在貨車上。他未到20歲,已在地盤做紮鐵,初時跟同事去賭博,逐漸變成病態賭徒,亦因「心靈殘疾」沉迷賭博而傾家蕩產,無奈地過着風餐露宿的生活。


20歲那年,他在地盤從事紮鐵工作時,因為精神欠佳走錯了方向,因而發生意外,令腰椎受傷。那時因為不知道受傷這麼嚴重,他沒有去急症室,直至半年後仍忍痛工作。及後痛楚愈來愈嚴重,去看醫生時才知道受傷情況,醫生建議他做手術,在盤骨切骨補回受傷的地方,如果不做手術以後就可能不能行走。當時因為他和家人不和,沒人理會他,令他感到十分無奈。那時他行不到路,要坐輪椅,住了40日醫院。


出院後,因為勞工保險賠得很少,只賠了他的人工的25%,求助無門的他思想很混亂,感到很不服氣,精神上感到很苦悶。其後,因為不懂得處理金錢,賠償很快就花光了。往後他發憤努力工作,也曾賺到不少錢和擁有物業,但是因為賭博問題,令到自己一無所有。長期被傷患後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痺等問題困擾,被標籤為「隱性傷殘」的他,雖然有做散工不用拿綜援,但總是自覺比人差,他不想讓家人知道自己的景況,也不想得到別人的憐憫。他曾經在蘇屋邨附近的山上找到一間三米高五米寬的寮屋作為暫時安身之所,從前有人在這裏為人醫病,荒廢後有發泡膠、垃圾等污染了這美麗而寧靜的地方,他清理一番之後,就利用這個地方來安靜地反思從前的一切。


他反思自己曾經賺到很多錢、有自己的物業,為什麼之後卻要走這條苦路?反思之後,他跟自己說:錢財是身外物,他不可放棄自己、不可以再跌倒、不可以再犯罪,也不要習慣讓別人看扁。他看到有些人跌倒後可以重新站起來,自己應該也可以;想起從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更覺得自己也可以幫助其他人回轉。



放低兩支跑杖去跑步

從前,雲誠對跑步和踢足球這些運動是完全不感興趣的,因為覺得這些運動有很大競爭性,也要和別人溝通。他形容這次參加這活動是十分奇妙的,從前他參加過的無家者足球隊,因為無家者世界盃已停了三年,世界不停改變,他覺得不能就這樣令自己有價值的生命停留,想作出突破。他認為最難是心態上的轉變,以前很執着,現在變得開心一些,沒有那麼辛苦。跑步對他來說很不容易,因為跑步會令他喘氣,跑步時一有風吹入到腰部的位置就會很痛,但他已經漸漸適應,起勁跑起來時,他的痛楚反而漸漸減少了。


為了減輕身體的痛楚,他製作了一種膠管跑杖,是用環保物料設計的,可以用來保護腰椎,讓自己可以多跑幾個圈。之前他也曾經運用這些手杖去行山,其他行山的人看到他都會問:「這是光管來的嗎?」他用它來行山,來回八百多次上上落落,目標是行1200次。他認為這手杖是還可以改善的,如果有人肯送一些比較輕的物料例如鋁給他,他就可以製作更輕便、實用的手杖。他也想可以製作長一些的手杖,可以高到膊頭的,那麼腰部就不用受這麼大壓力,使用手杖的時候,腰部也不會痛了。


雲誠相信自己將來會有突破,有信心可以放低兩支跑杖去跑步。他認為有信心、有承擔才可以挺起腰骨做人。現在他只管用心去跑,對輸贏不執着,改變心態放鬆心情,忘記從前不開心的事,好好過每一天。他亦學會承認自己的限制,善用自己的能力,希望將來可以跑到10k、20k、42k。他不無驕傲地說 :「行山的時候我行12小時可以行到30幾k,跑42k應該是能夠達到的目標。跑的時候當然會痛,但是忍痛也是一種修練,痛楚是不會打垮我的!」



編按:雲誠於2025年2月9日早上以58分14秒完成渣打香港馬拉松10公里賽事,達成1小時內完成的目標。



Comments


bottom of page